13/09/2016
用愛心 助抗逆
有項調查發現,港人對抗逆境的能力(「抗逆力」)不合格,又指出基層抗逆力最低,而家庭主婦和退休人士的抗逆力也低於學生及在職人士。關於對抗逆境的能力,我們認為下一代的抗逆力最值得關注,尤其是對年幼子女,家長培育的工作就更為重要。
家長應該站在小朋友的角度看事物,切勿將自己的願望過分投射到孩子身上。
民間智庫政賢力量上月以電話隨機訪問了1,895名15歲或以上的港人,了解他們抗逆力的情況。結果發現,以54分為滿分的調查,受訪者平均分只有28分,低於合格的31.5分。雖然結果分析顯示,社會階層中,以「基層」及職業為「家庭主婦」的抗逆力最低,但成年人實不及心智未成熟的兒童或青少年更需要父母及社會的關注。
今時家長過於注重成績,過分催谷,對小朋友要求過高是家長通病。上周六,某小學與準小一生入學面試期間同時進行的家長講座,那位校長語重心長,對家長提出教養子女的方法,也有助提升下一代的抗逆力。
那位校長深信,「從來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懂得教的父母」,她認為培育孩子,讓他們得以健康成長,家庭是個重要因素,因此,她透過學生的故事,希望家長做到:
一、用適當的方法,讓子女有展示潛能,發揮潛能的機會。她有位學生經常欠交功課,後來她知道他對修理小電器方面有些天份,她就找個機會,要求學生替她修理手提風扇,又佯稱擔心他太花時間,不能顧及功課。結果?大家也猜得到了,那學生不但修好了風扇,也做好了功課;其後他欠交功課的情況一直改善,而且更奪得了「最佳進步獎」。當我們看到孩子在哪一方面做得不夠好,就針對那方面去催谷,卻忘記了讓學生發揮他/她優越的才能,其實,讓他/她發揮所長,讓他們的才華顯現,才有機會讓他們重拾自信,在其他稍弱的地方有所進步。
二、做孩子的好朋友。她鼓勵親子間多點對話,哪怕是那些成年人認為是「無聊」的對話,在對話中,父母則要用不「離地」、孩子聽得明白的語言去溝通,例如:成就「大事」、「做大事」等雖然是很漂亮的說話,也具正能量,不過,在小朋友來說,有甚麼是「大事」?可能午飯吃了甚麼、剛結識了新同學、有個老師請病假等成年人是小事,對小朋友才是「大事」。
以上只是那位校長與家長豐富的分享中,其中兩項誠懇的叮嚀。
開學後,學生壓力即隨之而來,我們希望有更多家長或前線教育工作者能洞悉子女或學生的想法和心意,並以的愛心和耐性,一起提升下一代的抗逆力。
轉載自: 晴報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