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6/2016
發展文創產業 先放下成見
最近有論壇探討香港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方向,今次主要探討音樂、電影、電視等「文創」高增值產業的路向。推廣香港「文創」產業,港人不但要仔細探究海外市場的需要,還要先放下成見,認識不同國家的文化。
南韓演藝界銳意「造星」——製造明星賣埠,創造海外市場需求。圖為近期紅爆的宋仲基訪北京時,大批粉絲到機場迎接。
近年,南韓文化軟實力在音樂、電影、電視等領域大顯神通,帶動全球語言、飲食文化,甚至南韓的整形、美容、攝影等產業發展,南韓文化創意產業所衍生的經濟效益,實在既炫目又吸引,很多人就會問:南韓做到,香港做得到嗎?
那論壇以歌、影、視為重點去探討,因為它們都是有豐厚利潤的高增值領域。事實上,香港的流行曲在80至90年代,的確風靡一時;當年港產片在海外也深入民心,不少南韓人至今還記得《英雄本色》裏的周潤發,而且懂得用廣東話唱張國榮的《當年情》,他們記得成龍,就更不必說了,但那已是二、三十年前的輝煌。過去留下的美好回憶,不應該成為今天文創產業重新上路的包袱。
南韓演藝界經理人已不諱言由「賣內容改為賣人」,即是銳意「造星」——製造明星賣埠,由他們製造海外市場需求,若大家留意到一個又一個韓星襲港時,都會逼爆玻璃般墟冚,那怕是在市區商場,還是機場亞博館,粉絲們都會蜂擁而至,便知道南韓造星的成功。至於電影、電視不少內容也可反過來影響手機遊戲,又可衍生其他龐大商機。
既然本地業界覺得自己在以上三個領域有經驗和優勢,就要積極考慮以上發展方向,若明星效應帶動影、視有可為,香港要問的是:俊男美女等明星足夠嗎?其級數是否達世界級?
談文化創意產業,不得不看看香港的文化內涵是甚麼?港產片被黑幫、「古惑仔」題材盤踞多年,憑一、兩齣《打擂台》、《破風》就可得以超脫?即使可以,這些題材又可以賣埠嗎?那又回歸到老問題上:市場何在?市場需要甚麼?政府、業界有沒有看到、探究過實質市場之所在?須知道並非所有「香港製作」都會為市場受落的。
放下音樂、影視這些高增值領域不談,文化產業也可源自日常生活點滴:菠蘿包、絲襪奶茶可發展成港式飲食;地道連環圖,無論暴力或非暴力,像《龍虎門》、《風雲》、《老夫子》等,都可以變成文化符號,但因文化差異,以上似又難跨越國界而備受海外市場歡迎。
無論如何,推廣香港文化創意,還須從認識其他文化開始,而要認識,最佳途徑還是親身交流。年輕一代都傾向到先進國家,像歐、美、日、韓等地交流,今時這種「國際化」的觀念實應要改變一下,東南亞,甚至「一帶一路」沿綫國家有沒有可堪借鏡、學習的地方和機會?年輕人要放下成見,改變拒絕認識的心態,才可以在文化創意產業上,看到、抓到這產業可為大家帶來的機會。
轉載自: 晴報
《說說心理話》:講講常見年輕人理財問題!想「人有我有」?認可理財社工分享理財觀念小秘訣!►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