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9/2011
孩子以叛逆行為反擊父母
「阿仔,你快點做功課,否則你不能和我們出外吃飯!」
「我做完了。」
「做完?你的數學做了嗎?」
「數學不是星期一交的!」
「怎會不是星期一?我剛才看過你的手冊,清清楚楚的寫著星期一交的!」
「都說不是星期一交的!」
朋友的兒子悻然的說,然後跑回房間。
朋友轉過頭和我們說:「這個仔就是不主動,每做一樣功課都要三催四請,又常常騙我說做完了。」
朋友還得意的說,幸好她每次都看他的手冊,不住的督促兒子,否則兒子一定做不好功課。
她似乎認為兒子做好功課,全靠她落力的督促。
她似乎忘記了,做功課、做完功課和做好功課應該都是兒子的責任。
父母緊張子女學業成績,自然特別著緊他們的功課,加上學校要求家長每天檢查手冊,目的也是要求家長在家督促子女做功課,於是父母便順理成章的「承擔」了子女做功課的責任。
為甚麼要做功課?
就是要讓孩子有機會去自己完成一項工作,親自經歷一項任務。
儘管父母沒有幫助子女完成這項工作,亦沒有協助他達成那項任務,但不斷催促子女去完成它,也會破壞子女和功課間的責任。
父母若在子女讀小一時,便要求子女自行把功課做完,自己幫他在手冊上簽名時,亦不過問他做完沒有,目的就是要培養他們對自己功課的責任感。
若果子女沒有做完所有功課,給老師責怪,也應由他們負責。
父母應該從旁協助,提供條件讓他們做功課。
父母應該提供甚麼條件讓子女做功課呢?足夠的時間、固定的地點和舒適的氣氛,缺一不可。
無論家居怎樣,也應該找一個地方,要算是一張桌子,也是固定的位置,讓子女定時定候在那裏做功課,絕對不應有其他事物去分散他的注意力。
小時候,我們住在公共屋村,我媽為了讓我們三姊弟專心讀書,她沒有在家安裝電視機。同層的所有鄰居都安裝了電視,我家連收音機也沒有。
還記得每一天放學回家,媽媽便坐著和我們一起做功課,因戰爭關係,她只讀到小學二年級,她不可能教我們東西,卻陪我們坐著,看我們做功課。晚飯後,陪我們讀書。
有朋友說,他的子女是電視迷,每天都看五、六個小時電視而不做功課,我曾建議他把電視機扔掉,他說他也要看新聞、太太也要追看電視劇。
我把說到嘴邊的話都嚥回去,我原想說:「你認為子女讀書重要,還是你們追電視劇重要?」我知道扔掉電視機不是解決問題最積極的方法,但當子女都已經失控,每天看五、六小時電視而不做功課時,扔掉電視機似乎是最有效的方法。
孩子會利用功課作為要脅父母的武器,例如他知道父母期望他做好功課,但他會刻意不做,待父母用不同獎勵去哄他,他便獲得心中的禮物。
況且,直接教子女做功課,會令子女感到自己沒用,要靠父母的幫助才可應付難關。
女兒的數學不好,她絕少問我,她就是不想在我面前成為弱者。我亦不過問她,反而信任她,讓她可以在一個沒有壓力的環境下自行解決。
「阿女,妳為甚麼不打字呢?」
曾見女兒做一些project,她剪剪貼貼,塗上顏色,煞是好看,文字卻仍是手寫的,不及打字漂亮,我遂建議她打字。
「不用了。」
「但……」
「都說不用了。」她不耐煩的說。
我用我的標準去看待她的功課,雖然打字出來的效果,比手寫整齊好看,但這是她很細心寫出來的。
我的建議不錯,卻有另一層意思,像是批評她的字體,令她難受,以為自己沒用。
子女做甚麼功課,功課做得怎樣,父母盡量不要批評,要學懂放手,讓他們犯錯,這樣他們才有機會學好。
她曾經做一個歷史科的功課,做了三頁紙,做好她讓我看,我讚她做得不錯。
我問:「老師有沒有規定你們做多少頁呢?」
「沒有,有些同學做一頁紙,有些做一本簿。」她輕描淡寫的說。
我心裏其實想再問她,為何不做多一點,但看她正陶醉在她的作品中,我也覺得這樣問她不太適合。
不是說要信任他們嗎?
間中我也犯上一些毛病,但整體來說,我完全讓女兒自由發揮,既不過問她有甚麼功課,又不看她做的功課,亦不會說她為何書桌這麼亂、塗顏色把地方弄髒,或坐姿不正確等。
因為這些都是細節,我們應該學習從大處看子女的功課,就是他們有否責任感、是否主動,便夠了!
不看大,只看小,他們也變得枝末細梢了。
「你這個學期沒有進步,名次比上一個學期低很多。」朋友教訓兒子說:「這個暑假你不要去玩,每天都要溫習,讀好英文,記每天。我也不會帶你去旅行,我只帶妹妹去。」
「她考得比我差呢!」兒子不服氣的說。
「她的名次比你低,但她有進步!」朋友厲聲的說:「你沒有!」
他繼續把他懲罰兒子的方法升級:「你不准看電視、不准玩電腦,我連你的手機也收了。」
我相信他曾說過這樣的話,我更加相信的是他不會堅持自己所說的話,他只不過是在盛怒之下,出言威嚇兒子。
直截了當的說,他是為了「安撫」自己的情緒,讓自己以為自己做了一些補救方法,才說出這些話。
他是讓自己心理上感覺好一些,所以當他心情平靜下來,他便會發覺自己說的話太過分了而作出微調,不會真的不讓兒子去玩、看電視……
朋友們很「奇怪」,他們在我面前會毫不修飾的「教仔」。
如果是我,我會放軟一下語氣,問:「阿仔,你滿意這次考試成績嗎?」
先聽聽兒子的解釋,或許這次試卷深澀了,或許有甚麼突發事件……
「你上一次都做到,今次做不到不緊要,下一次努力些,我相信你會做得到的。」換一個態度,是否有效些?
孩子看清父母的心思,他們亦知道自己的「位置」。
許多時,他們的反叛行為是為了報復父母,對父母打擊他們的一種反擊,他們的反擊目的也是想挽回父母對他們的愛,只不過他們用錯了方法。
人都是受軟不受硬的,孩子情感更加脆弱。我們做父母要小心自己對子女的一言一行,可能在不自覺之中傷害了他們而不自知。
我們是要教他們,但要用對方法,否則會有反效果。
【你點睇】陳美寶、羅淑佩分別被任命為運物局及文體旅局局長,你是否認同新任命有助香港鞏固物流樞紐地位及促進旅遊經濟?►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