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2019
預算案把握結構性機遇 投資擴容 為港人未來鋪路
聖經《傳道書》經文道﹕「天下萬務都有定時。」(To everything there is a season)。筆者認為,為香港投資,把握前所未有的結構性機遇,迎來最美好的黃金50年,也有其時-而其時正是此刻,把我城建設成全球最繁盛、最人性化、讓老幼有所養、病弱有所醫、令市民自豪的國際大都會!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公布,司長貫徹「理財新哲學」,應使則使,自上年度起把「公共開支不超過GDP20%」從預算準則中剔除。按中期預測,公共開支佔GDP將由2018/19年的20.2%,增至2019/20年的21.6%,並持續升至2023-24年的22.0%,6年預測平均為21.8%。相比之下,2007/08年起的10年,平均只有19.1%,相差7分1之多!
政府會否「大花筒」掏空庫房?當然不會。首先,單是支持創科發展,政府便預留至少460億元,另外170億元則投放在醫療體系(未計及過去已預留共5,000億元發展公營醫院。這是香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資產投資,是機場3跑工程的3倍有多!),都是有長遠回報的投資而非開支!尤其是長者數目將由今天的120萬,在未來15年增1倍至240萬!
投資未來 提升醫療就業教育
況且,我們財力雄厚,自2010/11年起的8年,政府收入(計回派糖及注資基金)佔GDP平均高達23%,大有餘裕!另外,司長亦把上屆政府巧立明目、為掩飾次次大幅錯估盈餘的尷尬、刻意製造大筆開支而從財政儲備中獨立開來的「房屋儲備金」,重新撥回財政儲備,撥亂反正。
預算案新投放資源高達1,500億元,例如預留200億在舊社區購置物業,提供如長者中心等社福設施,預計8.6萬人受惠,亦不失是土地供應未趕上時的短期方案。雖然預算案派糖比去年少,但把錢留作投資,市民日後在醫療服務、就業收入、孩子事業發展取得的回報,肯定更可持續亦大更多!
眼下,社會有急切需要,經濟發展卻享極高回報的珍貴機遇-例如近日公布的大灣區規劃綱要。我們可預期︰大灣區機遇會吸引國內外資金來港投資,令中期幾乎篤定難以上升的利率保持低企;同時,本港通脹壓力將揮之下不去(本年1月基本通脹率便突破3%),其主因也是樽頸處處︰醫院病床、醫護人手、房屋、寫字樓、商場等軟硬件容量不足,每年加薪3、4%永不「夠使」﹗
根治之法固然是大力投資擴容。若能把通脹壓到1%以下,打工仔便等於可享額外2%的實質加薪!以家庭月入中位數2.6萬元,每年額外2%便是6,200元的額外收入,大家不用再每年等財爺預算案,都可自動年年「派糖」﹗
就以近月持續爆滿的公營醫院為例,政府對每位市民派幾千元,最多可換來大家幾天開心和短暫掌聲,卻不會縮短急症室或內科病房的輪候時間。相反,若建一間新醫院,讓一間病房放正常的8張床而非16張,令病人直接受惠,換來家人幾十年安心!
誤判赤字 前朝保守拖累港人
可惜,過去15年,政府理財缺乏策略性目光和規劃,尤其是上屆政府的財司沒為我城投資把握機遇,沒大力支持造地建屋等不在話下,還在連年盈餘下反智地推出「0-1-1」節流方案!結果香港對上一間大型公立醫院已是20年前落成的將軍澳醫院。20年沒建新的大醫院、削減醫科學額後沒有加回,都埋下了如今不分冬夏、流感期醫院永遠爆滿的種子!
預算案為醫管局人員加薪加津貼、更換老舊儀器固是應有之舉,但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即使兩屆政府預留了合共5,000億元擴充醫療體系,但估計只能增加9,000張病床,佔現時2.7萬張總數的3成,與我們估計15年需要擴充6成(即至少1.6萬張)相距甚遠!中大、港大的醫科學額亦只有合共每年530個,與我們估計每年至少需900個仍差4成!
多年的錯誤策略和規劃,直接導致今天各種不必要的矛盾、陰謀論、排外思想,令政策討論失焦!例如,輿論多指醫管局「肥上瘦下」,太多管理階層令前線人手不足。但事實是,醫管局合共6,000多名醫生,在總部做行政管理工作的只有44名,佔總數不足1%!相比之下,英國「國民保健服務」(NHS)同樣是全民醫療體系,其總部行政人手比例高達3分1。
而且,現時公營和私營醫療開支佔本港GDP相若,都是約2.9%。相比之下,英國則是公營8%、私營2%。公營醫院處理全港近9成病人,每年服務800萬住院人次、200萬急症室人次、數百萬人次使用其他醫療服務,一切重症、奇難雜症都是公營系統包辦;我城還連續多年在彭博全球醫療系統效率榜中排行第一,客觀數字說明,本港公營醫療體系絕非「大白象」、沒有低效問題,唯一缺的就是15年前沒有策略思維,還以為日後會年年赤字,所以沒有做好投資!
另一例子是土地供應。例如,近日社會議論高球場到底應局部還是全面收回建屋。筆者支持部分發展球場之餘,更要指出該地皮缺乏基建設施,建屋規模有限。歸根究底,又是因為土地發展停頓達15年之久!
胡亂節流 無助港人改善生活
又例如,財爺被多次問及「明日大嶼」的造價、收益、會否燒光儲備等。本欄早於去年10月分析過,「明日大嶼」的賣地收益可達2.35萬億,即使連基建總造價真的達1萬億也夠付有餘!其後又有本地38位經濟學者聯署,都指地價收入支付填海成本肯定綽綽有餘!筆者實在不明白,在海量數據面前,何以反對者仍可把「假新聞」侃侃而談半年之久!
「審慎理財」不是不投資社會經濟的藉口。真正「審慎理財」肯定包括把握結構性機遇,投資突破軟件、硬件樽頸,提供未來幾十年源源不絕的稅源。包括2016年底通車的南港島線為例,受惠新線開通的鴨脷洲工業區傍邊臨海地皮,以逾168億元成交成為當時最貴的地王。單單一幅由基建增值的地皮,例如高鐵,其上蓋項目達300萬呎。以呎價3萬元計便等於900億元的地價,比其800多億造價還高!政府實應盡快拍板興建港島南線的西段,惠及更多市民。
時間不等人,也不會等香港。報載深圳2018年GDP總量28,453億港元,超越香港成為大灣區之首,連廣州超越香港也不奇怪。若我們再不發力直追,多豐厚的儲備都紓緩不了醫護人員的工作壓力、買不到市民的健康身體、亦無法處理社會的怨氣!
可幸,回歸22年,我們終於有一位具策略思維又急市民所急的財爺,香港才有機會追回本已喪失的美好將來!
轉載自: 晴報
【香港好去處】etnet全新頻道盛大推出!全港最齊盛事活動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