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2017
新開始 新改革 新希望
剛過去的周六(1日),是香港回歸20周年紀念日,以及新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女士帶領第五屆特區政府宣誓就職的大日子。這天的意義殊深,因為它包含了700多萬港人等待我城潛能爆發,再創高峰,成為超倫敦趕紐約的國際都會,建設一個大家能安居樂業、上進心騰躍於鬧市海港、關愛心洋溢在舊城窄巷、人人互信、不再迷惘的香港的願望。
今天的我們實在是生活在「大時代」之中,見證著一些極其關鍵的歷史轉捩點。例如,現在祖國的經濟總規模僅次於美國,是全國第2大經濟體;但其實中國的GDP已經是第3、4、5、6位,即日、德、英、法經濟規模的總和。展望未來,中國的GDP更有可能在林太在港執政的第4年(2021年)超越美國,正式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
這不禁令筆者遙想起117年前「八國聯軍」的侵華戰爭,當年聯軍規模起始時只有約3萬人,而清軍加上「義和團拳民」估計至少為16萬以上。在3比1的軍力比例下,「八國聯軍」戰役只打了不到2個月,清軍就全線潰敗。與當年連年割地賠償的國恥相比,這40年來國家的成就實在難能可貴。歷史巨輪之戲劇性與轉折處,莫過於此﹗
3大系統性偏差 製造社會矛盾
可惜,正當國家的發展如日方中,一日千里的同時,從3.8萬呎高空俯瞰回望回歸的日子,我們在政治、經濟、社會各方面,卻如超市壞了輪子只會偏向一邊走的手推車一樣,系統性偏差(Systemic Bias)製造了3個不斷為香港產生矛盾的傾向,令港人長期難見樂土。這3塊香港絆腳石,應盡快鏟除︰
⑴各種各樣用途的公、私營硬件持續出現系統性供應不足(Systemic Undersupply)
近日樓價又再破頂,固然令社會熱議住宅市場的情況。但事實上,香港嚴重缺乏的又豈止住宅?不論是過去5年還是20年,其實不論住宅、寫字樓、商舖、到工廈的售價及租金,增幅都相當顯著!這也說明我們中、短、長期也嚴重低估了需求,也更嚴重地拖長了由高價格理應引發的大規模供應增加。
除了滯礙年輕人實現置業夢之外,供不應求的樽頸也透過連年上升的物價,天天影響全港每一個市民。其實,近年當港元隨美元創10多年高位,我們在全球進口東西,就正如我們外出旅遊樂於掃貨一樣,應該是一年比一年「買平」了。所以,當全球面臨通縮,而香港也應年年入口通縮時,我們還持續通脹,甚至令到市民及早前的公務員,也嫌加薪不夠,連物價也追不上。由一個以萬計市民的居住問題,延展到700萬人的民生困苦,也源於直接及間接決定約50%通脹的租金。當企業要捱年年增加的倉租、寫字樓租、舖租、老闆住宅租金,及全體員工要求要跑贏通脹的薪金,當然會吃不消,我們的競爭力也會年年削弱。
⑵公共財政出現「結構性盈餘」
把香港及世界帶進大時代的祖國,當然會為只有國家人口200分之1的香港帶來愈來愈多「走進去」及「引入來」、過去175年沒有一代港人能享用的發展機會。
而這個結構性優勢,在香港「All Capture」的政府收入中可以完全反映。近8個財政年度財爺年年低估收入,以致每年出現30%的盈餘。如此巨大的機遇,就連2008年這個近一世紀最大的全球金融風暴也未能動搖。亦因如此,當發達國家赤字連年時,我們卻能連年有巨額盈餘。
其實任何機構做預算的目的,是年底當實際數字與預算有出入時,管理人員要有紀律地分析誤差,以及在編訂來年的預算時,會將往年看漏了、估錯了的因素糾正。可惜我們完全沒有做,不單未有幫助港人把握急劇增加的上流力機會,沒有為增長助燃(Feed the Growth),反而派糖算數。須知派糖雖可買得一時的開心,但為市民增建醫院、公屋等,卻可為我們造就60年的安心!當然,取之於民理應用之於民。因為錯估了收入後又沒有改過,投放於支援弱勢的資金自然也年年不足。
唯一可以阻止這盤源源不絕、長做長有、近水樓台先得月的市民收入來源,就是不迎好而上,不增建所有支援聘用了95%市民的服務業硬件︰商場、酒店、寫字樓及照顧各社群需要的醫院、社區服務中心、大學科研及宿舍等;接著以歧視的目光,趕客走及閉關鎖港。不過,我們亦必須謹記當700萬港人只服務700萬本地客戶,而其中3分1人將會在10多年內變成白髮節儉的長者,今天年輕人未來的上流力就只會不斷下降。
盲目反對新政策 經濟發展陷停滯
⑶民間政界 議事「錯框」(Wrong Frame)
再以大家關心的樓市為例,由政界、商界到社會,談論的焦點似乎是「樓市是否泡沫」、「幾時爆煲」。首先,數據上,以現時新批樓宇按揭借貸比率只有5成、供款佔入息比率只有3成來看,樓市的槓桿實在不高-但撇開負擔能力,我們真正要問的問題(the right question)應是,要年輕家庭儲蓄20年,並動輒用上30年供樓是否合理?甚至要父母用勞碌一生賺來的退休金資助子女「上車」,令本來可以豐衣足食、輕鬆快樂的晚年也變成樣樣使費都要「諗過度過」,我們的市民應否這麼辛苦?
「無泡沫」不等於社會穩定、人人開心。以今天的樓價和按揭要求,若沒有父母一輩的資助,無論學業事業多優秀的年輕人實難以置業,這絕非「公義」體現。打個比喻,若你身處一個築起了40呎厚石屎圍牆的單位之中,無論外面是狂風暴雨抑或洪洪烈火你都肯定毫髮無傷;但窗外環境一無所知,你一定不會感到安穩,甚至想盡快離開!同樣地,今天的樓市購買力穩健、負擔能力高,可能令財金官員安心,因為危機風險低;但對於市民而言,卻沒有人開心或安心!
講到房屋,自然離不開土地。近月,房協研究發展40公頃郊野公園(佔整體面積0.1%)的邊陲地帶,社會便出現如「一吋都不能讓」等情緒主導的反對聲音。但若我們冷靜看數字,全港730多萬人的住宅用地只佔全港土地7%;按此比例粗略推算,假設我們能在佔全港土地40%的郊野公園邊陲,開發其中2%低生態價值土地,便可容納84萬人,比今天最多人口的新市鎮荃灣(81萬)還多。面對劏房戶日增、通脹持續高企令打工仔總覺得人工「加極都唔夠」;以香港向來充滿關愛、熱心公益立場來看,相信這個成本,我們理應會主動地付出。
又例如,上文提及政府理財過分保守,其實部分源自其認為土地收入屬「非恒常收入」,周期性波動大,因此即使地價收入大增亦不敢作長遠投資。然而,與外國不同-巴西的經濟增長10%,可以靠開墾多一片樹林;澳洲的經濟增長10%,可以靠開採多一個礦場。但香港的經濟90%以上是服務業,而服務業必定需要在「硬件」(如寫字樓、商舖、醫院、學校)中進行,故香港的經濟擴張一定會帶來土地需求。因此,港府的土地收入理應視作「恒常收入」,用以支持恒常開支﹗筆者希望特首的「理財新哲學」將針對此問題有所改善。
民生基建需關注 醫療教育屬大事
還有,每年都成為預算案「拉布理由」的全民退休保障,這個議題討論了3年,但整個議會只在「退休金」這個格子內糾纏,完全忽略擴大醫療服務容量、大增安老院舍宿位、加強社區照顧等在保障退休長者大圖畫中的必要元素。
民生、經濟、醫療、基建、教育等,絕對不是低檔次的事情,而是關乎人命、前途,重要性絲毫不讓政制發展等政治理想和議題!環顧全球的老牌民主國家,近日的英國大選反映英國人也由討論「高檔次」的「脫歐」,轉為關注警察夠不夠、醫療開支夠不夠的問題;法國的年輕新總統當選,也顯示當地國民再不關心當政者「是左是右」,最重要還是振興經濟;至於狂人總統特朗普能登上美國總統之位,也是由於他承諾(雖然「走數」機會甚高)把職位帶回美國本土!
過去20年的波折,阻不了這刻市民的盼望。筆者期盼特首通過其「施政三新」︰政府新角色、新風格及理財新哲學,加上願在市民身旁講解護航的耐心、與市民同舟前行的向好向善之心,贏回每個人的信任眼光,令東方之珠重新綻放動人耀目的光芒!
轉載自: 晴報
【與拍賣官看藝術】畢加索的市場潛能有多強?亞洲收藏家如何從新角度鑑賞?►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