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2017
黃斑前膜損視力,微創手術減風險
五十歲的張先生是公司管理層,常常要審批各項文件。張先生兩眼都有深度近視,五年前右眼曾經因視網膜穿洞,接受激光手術;近半年覺得閱讀文件時,中心視力下降,未能看清楚細節,最近更覺得影像輕微扭曲變形,急向眼科醫生求診,檢查後確認患上黃斑前膜。
黃斑點位於視網膜中心,佈滿視覺感光細胞,是眼睛視力最敏銳的部份,負責精細視力及分辨顏色。黃斑點眼疾是常見的致盲原因,除了老年黃斑點病變,黃班前膜也是常見的慢性眼疾。黃斑前膜是指在視網膜黃斑點及附近有增生性纖維膜,黃斑前膜的成因可以純粹因為眼睛退化,情況好像皮膚長出皺紋一樣,多見於五十歲以上人仕,也較常見於深近視的病人。此外,黃班前膜可以是由其他眼疾所引起,例如曾接視網膜手術或眼底激光、玻璃體出血、葡萄膜發炎、眼球受傷和視網膜血管病變,包括糖尿上眼或血管閉塞等。
早期的黃斑前膜呈現透明,好像玻璃紙一樣,患者可以全無病徵,只在例行眼科檢查中被醫生發現,但隨著纖維膜不斷增厚並收縮,就會拉扯黃斑點形成皺摺,使視力下降。嚴重的黃斑前膜,會呈灰白色,令視網膜及其血管變形,甚至脫裂,造成影像扭曲、中央盲點或單眼重影及視力嚴重下降。
初期及輕微的黃斑前膜,如沒有影響視力,一般毋須接受治療,但須要定期進行眼底檢查跟進病情,接受眼底掃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量度黃斑前膜的厚度、範圍和收縮程度對視網膜的拉扯。但若視力明顯下降,尤其是出現影象變形扭曲,便需考慮接受手術。
現時並無任何有效藥物可以治療黃斑前膜,以手術移除黃斑前膜是唯一的處理方法;但於何時必須接受手術,國際上還沒有統一標準。這是由於黃斑前膜很多時都會密切黏附著黃斑點的視覺感光細胞,手術過程中要分離黃斑前膜,有時無可避免會破壞到黃斑點的組織影響視力,考慮到此手術風險,很多病人都會待病情發展至中後期,視力明顯下降才接受手術,但此時視網膜已長時間皺摺或併發黃斑水腫,手術效果通常不會太理想,復發的機會亦較高。
隨著醫學技術和儀器的進步,黃斑前膜手術現可透過微創方式進行,傷口無需縫線。眼科醫生會利用微型玻璃體切除儀器,配合光纖照明棒,把玻璃體切除,先使用微型手術鉗放入眼內剝除黃斑前膜,再用特製染色素把內置膜(ILM) 染藍,之後用微型手術鉗移除。研究顯示,剝除內置膜(ILM)可減低黃斑前膜復發的機會,而愈早接受手術,能完全清除黃斑水腫和皺褶,令黃斑點回復正常的機會也愈高。由於進行玻璃體切除手術後,接近六成病人會發展白內障,因此很多時黃斑前膜手術都會併合白內障手術同時進行,希望能更徹底地移除黃斑前膜,也能令患者手術後視力更佳。
張先生經過與醫生詳細溝通,平衡手術風險,包括玻璃體出血、視網膜脫落、眼內炎等,和清楚復發機會後,決定接受合併晶體摘除及黃斑前膜移除手術,術後他視力康復良好,至今也無復發。
【你點睇?】財政預算案展開公眾諮詢,學者倡問責官員減薪並削減公務員編制,你是否認同? ►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