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6/2021
從糧食危機看袁隆平的一生
「糧食」在中國歷朝歷代都是管治者謹慎以待的課題,而糧食危機的爆發更加速中國數個朝代的滅亡。《漢書》有云:「民以食為天」,中國人很早已明白吃飯的重要性。中國老百姓對饑餓的恐懼刻骨銘心,中國歷史上的大饑荒屈指難數。據統計,從西漢至20世紀初,歷史上至少發生1828次饑荒,成千上萬人死亡。
中國地大人多,解決吃飯問題是首要之務,沒飯吃,講甚麼民主都沒用。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時任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已看出中國人的吃飯問題重要,揚言「歷代政府都沒有解決中國人的吃飯問題,共產黨政權也解決不了」。
而事實上,1949年中共政權成立時,全國每公頃糧食產量只有1035公斤,人均糧食佔有量僅為210公斤。而中國作為人口大國,如果沒有足夠糧食生產,一遇自然災害就會面臨「吃飯難」。
回顧中共建國,1959-1961 這三年的大饑荒,造成1500萬至5500萬人非正常死亡,被視為人類史上規模最大的饑荒。大饑荒的主要成因包括大躍進、人民公社運動以及制度性問題等。1962年初,時任國家主席劉少奇在七千人大會上,公開正式將大饑荒成因歸結為「三分天災,七分人禍」。雖是人禍,但中國命不該絕,因為出了一個傳奇人物,他的名字叫袁隆平。
(CNS)
袁隆平於1953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分發到湖南安江農業學校任教。到1957年反右運動時,由於他的父親曾在馮玉祥的第二軍團擔任上校秘書,於是他被劃為「中右」。1959年他在湖南目睹三年大飢荒期間的慘狀,到1960年他更在校門外看到兩具餓殍,深受刺激,決意研究糧產。
1961年7月,他在農校試驗田意外發現一株特殊性狀水稻。他利用該株水稻試種,發現其子代有不同性質,因而推論這是天然雜交水稻。水稻的天然雜交在自然界的概率極低,但他充滿熱誠,要在中國各地找天生的「水稻寡婦」,以最原始的辦法,去稻田一株一株地大海撈針。他的研究徹底推翻傳統理論的「無性雜交」學說,推論水稻也有雜交優勢。通過培育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復系的三系法途徑來培育雜交水稻,可以大幅度提高水稻產量。
本來袁隆平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曾對毛澤東有關農業增產的八字憲法(土、肥、水、種、密、保、管、工)有所質疑,導致他被紅衛兵和群眾批判,實驗稻田育種甚至被人惡意拔除。幸而他的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在1966年2月中國科學院《科學通報》發表。
如果晚至1967年《科學通報》被停刊,這論文也發表不了。也是中國交上好運,國家科委讀到他的論文,把袁隆平列為「保護對象」,讓已被下放到煤礦的袁隆平召回,配備助手繼續進行水稻研究。到1968年冬季,袁隆平一行三人第一次來到海南島的三亞,發現珍貴的「野敗」,使雜交水稻研究獲得突破性進展。
中國民間有句順口溜:「吃飯靠兩平,一靠鄧小平,二靠袁隆平」,雖然袁隆平本人謝絕此一稱讚,但無論如何,他的離世,是中國人的極大損失,說他是「雜交水稻之父」、「餵飽了x億中國人」,這樣的頭銜,已經成為中國人的共識。
【你點睇】港府本年度已錄逾2千億元赤字,有議員指或難符基本法力求收支平衡之規定。你認為當局應如何解決財政問題?►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