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1/2011
求名甚於求利
名船與利船,對世人的吸引力極大。名利名利,名還擺在利的前面,好名之心比逐利之心更為難去。所以《紅樓夢》的《好了歌》,首句便說:「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塚一堆草沒了。」,第二句才說:「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看來名與利,愛名有甚於愛利。但鄭板橋的《名利詩》有云:「船中人被名利牽,岸上人牽名利線。江水滔滔流不息,問君辛苦到何年?」
名利名利,兩者相輔相成,在正常情況下,名利是一對難捨難分的情人,而且往往因利求名,轉名為利,難怪人人趨之若鶩。不過一般而言,愈是貧困,利心愈難淡﹔愈是地位高,名心愈難破。求利多為物質享受,求名卻是人生向上的動力。有人曾問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的創作動力,他答道:「對於榮譽的渴望。」
事實上,名譽是大多數曾給歷史帶來轉捩點的最大動機,不管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以至亞歷山大、凱撒或拿破崙都如是。正因為人們對名望和不朽的憧憬,才有偉大的精神和藝術成就。甚至小孩從懂事開始,就希望被他人稱讚,這種希望一直伴隨著其生命旅程。
佛家看破名利,認為名利可傷道人之皮,破道人之肉,蝕道人之骨,壞道人之髓。道家也與佛家一樣,強調祛除利欲名心,莊子嚮往:「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倒是儒家並未視名利如糞土,追求人生不朽,古人提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其次有立言」,那是從道德、事功、言辭這三方面看人有無出類拔萃的表現。這當然也有高下之分,以「立德」層次最高,像耶穌、釋迦牟尼和孔子等,都屬「立德」﹔其次立功,例如立下軍功的便有岳飛﹔再其次立言,包括各個領域的著書立說者。
但如有所「立」,「名」也如影隨形,無可避免。而名利之害,恐怕在於不擇手段地求取,而好名之害,有甚於好利,因為利之害粗而易見,名之害則細而難知。若物質生活富足,能輕利的大不乏人;倒是名,雖大賢大智恐也難免。儒家主張名利可不拒,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君子愛名,取之亦有道。要把名利放在一個合適位子上,不能為了名利而做出違背良知的事。
名者實之賓也,嘉名須名實相符,香港已故音樂人黃霑曾在媒體慨嘆,傳統上「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的成名之道,早已成了「瞎耽誤工夫」的代名詞。再看今日多少名人,都不是靠實力出來,而是靠形象包裝。在商業利益牽引下,「另類出名」成了捷徑,而名人的身價也隨之貶了值。
《說說心理話》 消費能獲取快樂?買不起,不如花光錢錢$$?「習得性無助」有何影響?一起看看正確理財觀念。►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