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4/2012
《民企風暴》之風再起時
九個月前的2011年7月,筆者寫過一篇《投資銀行家眼中的民企風暴》的文章。不足一年後,民企風暴在香港再次刮起,一幕幕似曾相識。此時此刻,重溫文章部分重點,分外有意義。
過去20年,筆者一直從事跨境投資銀行工作,針對去年在美國爆發的內地民企風暴,筆者在內地也曾發表過不少論點,但心中一直百感交雜,因類似的一幕,在過去十年的香港也曾經出現過。身邊有不少朋友、同業和客戶在兩場風暴中,皆受到史無前例無情的衝擊。
不過, 2011年6月的美國民企風暴和這次香港民企風暴殺傷力更為驚人,主要在於對沖基金已經將目標瞄向中國,更詭異的是,這次民企風暴中有虛有實,有真有假,難以掌握。
內地企業上市「圈錢」誘惑巨大,動不動就涉及數億、甚至是數十億元的金額,若真有不法份子為了「圈錢」進行詐騙造假,手段可以高超,也可以低劣,高超到布下天羅地網陣和完美騙局,有些時候可能連中介、包括投資銀行也無法第一時間察覺。
為了阻止問題發生,在過去10年,香港的監管制度也不斷強化和加強刑罰,但形式相對特殊,無論是審計、財務或法律範疇出現問題,因香港監管機構的紀律執法能力只及投資銀行,最終紀律譴責對象永遠都是投資銀行及其員工,他們都成為了其它中介的「替罪羔羊」。參與的律師、審計師等等卻永遠「逍遙法外」,可以在業內繼續高談寬論、繼續高調、繼續賺錢!
在「虎頭鍘」下,「明理」的投資銀行家只可以選擇以寧缺莫濫的方式進行工作,業務經營上也不敢過於大膽和進取。因此,不少創新性的項目在香港消失,一些中小型民企項目也同樣消失了。
雖然這類型的企業大部分已遠赴他鄉,但不代表在香港上市的企業就變成完美的化身,同樣有歐美投資銀行保薦的內地企業出現造假問題,也有企業上市不消幾個月就出問題,實在是避無可避。只是歐美投資銀行資源豐富,能夠某程度上抵擋著監管機構的法規審查。
另外,在過去幾年的宏觀調控下,貨幣偏緊的形勢已導致市場資金呈現緊張,民間融資成本不斷上升。這也為本來已經較難獲得融資的民營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埋下隱患,添加了內地民企造假的誘惑。就算不涉及造假,也埋下業績大幅倒退的炸彈。
在去年美國風暴慢慢退卻之際,筆者提出當時應該是我們反思的時刻。在未來新一場風暴來臨前,做好一切的防範工作,減少當中的殺傷力。不過,這次民企風暴再次重臨香港,看似大家依然沒有準備好,投資者依然被殺個片甲不留。
《說說心理話》情緒反覆無常點算?一句「唔緊要」已經很大安慰!社工分享如何扭轉負面想法►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