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7/2015
紗廠復活 變設計師搖籃
香港時裝紡織業曾經盛極一時,女工在工場「織織復織織」,織出香港工業一段光輝史,但八十年代工業北移後陷入沉寂。經營紡織廠起家的南豐集團,計劃耗資近7億元保育荃灣舊紗廠廠房,將已變成貨倉的廠廈,改建成以時裝為主題的新地標「The Mills」,最快2018年啟用。活化後的紗廠,變身成集展覽、零售於一身的創業培育中心,針對設計師商業知識淺、拓展人脈難兩大弱點,助他們培養生意觸覺和打通人脈,增加創業成功率。
在荃灣的柴灣角工業區,街上盡是十多層高的工業大廈,令只有3層高的南豐紗廠第四廠特別搶眼:佈滿鏽跡的外牆上,印有褪色紅字招牌「南豐紡織」;入口處中式設計的鐵門,用盡力氣才推得動。2008年紗廠停運後改作貨倉,但外貌依然保存如昔,生產線上的舊機器存放在廠廈內,靜候重新展出、向公眾介紹香港昔日輝煌的時裝紡織史。
1950年代,內地大量勞工流入本港,多個具規模的紡織廠如南豐、南海,均設在當時仍靠海的荃灣柴灣角。
1970年代南豐集資上市時,紗廠棉紗產量一度佔全港市場約六成,廠內的紡織女工織出香港工業一段光輝史。
建於60年代初的南豐紗廠,在「棉紗大王」陳廷驊悉心經營下,和香港紗廠、大興紗廠合稱為當時香港三大紗廠,後來他一手創立南豐集團集資上市,涉獵地產、金融、航運等範疇,與紡織愈走愈遠。10多年前集團將歷史最悠久的一至三廠,改建成住宅翠豐臺;丟空作貨倉的四至六廠,近日亦終於活化,改建成以時裝為主題的商業保育項目「The Mills」,名字呼應集團起家的紡織生意,亦飲水思源,回饋沉寂一時的時裝紡織業界。
2008年,紗廠四至六廠停運,現已變成貨倉。今年南豐計劃投資7億元,將之打造成時裝界的創業培育中心。
培養知識 助拓人脈
今年初南豐已獲城規會批准紗廠改變用途申請,完成補地價程序後即可動工,預計在2018年開張。集團首階段將投資7億元翻新紗廠,又找來本身也是廠家、經營時裝配飾生意的陳卓卓(Cherry)擔任紗廠負責人:「從商業角度看,回本期肯定比較長,我們目標是將來做到Self-sustain(自負盈虧)。」
舊南豐紗廠有近50年歷史, 負責人陳卓卓說入口鐵閘、外牆紅字招牌等舊建築,改建時會盡量保留。
紗廠變身後,將是集展覽、零售於一身的創業培育中心。展覽部分是非牟利,可以看到昔日紡織機器和不同年代的潮流時裝;部分樓面會劃作零售,出售手作,幫補中心營運。
做廠出身的Cherry說,新紗廠目標之一是培育新晉設計師,她見過很多初出茅廬的設計師,作品水準不俗,但商業知識和觸覺薄弱,不懂與工廠打交道、找營銷途徑,結果創業時往往一頭灰: 「做設計和做生意的平衡很重要,處事要八面玲瓏。新設計師創業都要有基本商業知識,但學校好少教。」
她有意把紗廠打造成時裝界的「Business Incubator」(創業培育中心),助年輕設計師少走彎路,降低新品牌夭折率,大小事情也可幫忙:「好像一個新設計師要去Trade Show(貿易展)找客,但在展覽擺檔已經不易,我們可以用南豐名義協助洽談;甚至最基本的找布料、做衫辦,廠家多數不接新品牌的定單,因為數量不多,我們都可以幫忙。」
廉價出租 彈性合作
紗廠會以較便宜的租金,讓設計師租用場地和攝影棚等設施,合作方式會「有商有量」,盡量營造有利條件,例如駐場者可選擇在場內經營短期Pop-up Store,亦可簽兩年約租辦公室:「做傳統時裝,由設計到生產推出市場,Life Cycle(生命周期) 要一段時間,長一點的合作比較合適,如兩年;但新品牌未必想日日開舖,會選擇做一批,賣一批,短期營運反而較少壓力。」
雖然紗廠距離營運仍有一段時間,但頭炮活動創業比賽已吸引數十隊參加。Cherry說參加者除了有服裝、飾物設計師,還有衣料、製造技術的開發者:「想創業或者拓展業務,我們都歡迎。」比賽將在本月中截止,勝出者可獲最高20萬元的獎金獎品。(詳情:http://themills.com. hk/tc/pitch-day/)
每周一蹺
創辦人:The Mills
創蹺時間:2015年
致勝關鍵:
- 利用公司的豐富人脈、商業知識等,資助年輕設計師創業和拓展市場
- 投資額達7億元,引入熟悉行情的廠家策劃項目
成效:
- 保育具歷史價值的舊南豐紗廠,成為集展覽、零售和創業培育中心於一身的新地標
Source: 《iMONEY 智富雜誌》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