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7/2013
從書獎作品認識香港的那些年
香港電台公布「第6屆香港書獎」的10本得獎作品,一看名單,內心一陣震動。大部分書籍都和香港本土歷史和情懷有關,不約而同地,訴說逝去的香港人和事。這些獲獎書籍,仿佛是對現今香港社會的啟示,去日苦短,不如回顧前塵,留住美好時光,再為明日打拼,餘生才不會白過。
書名:烈佬傳
作者:黃碧雲
出版:天地圖書
黃碧雲在2000年出版了《烈女圖》後,13年後面世的《烈佬傳》,是前書的對應。黃碧雲常說,寫作於她是沉重而漫長的事。去年一個講座上,她說寫《烈佬傳》寫得很辛苦,重寫了3次。書中她寫老去的六十多歲的黑社會人,以男性的聲音(Persona)書寫,向難度挑戰,有別於以往暴烈而溫柔的揚眉女子。書中一群烈佬,有的12歲吸白粉,多次進出監牢,看淡了生活,黃碧雲採訪他們,有時反被「教化」說為甚麼把話說得那麼複雜,人生是多麼簡單的一回事,儼如當頭棒喝。「烈佬」生活坎坷潦倒,反令作者欣賞他們對命運的坦然,和那「無火之烈」,烈佬的小人物故事弘揚的是人生大道理。
書名:薄扶林村──太平山下的歷史聚落
策劃:明愛社區發展服務
出版:三聯書店
香港同舟共濟的故事,唱了多年都是獅子山下,其實香港仍有個有200年歷史的老村──薄扶林村,保留著鄰里鄉土情懷、節日風俗、歷史建築風貌,被龍炳頤教授譽為「香港村落的活博物館」。
《薄扶林村──太平山下的歷史聚落》把該村落由古至今的歷史、宗教、建築攝影以至不同時期的村民故事,記錄整全。除了專家學者之言,也有村民自力更生、守望相助的口述歷史:阿媽半夜去坑渠隔渣取米糠煮食;左鄰右里在一處放下門匙信件的交情和信任;婦女扛160斤牛奶養家的辛勞;還有美容院見證村內「大姐仔」由蓄髮髻到電髮的時尚……
此書是明愛的薄扶林社區發展計劃的服務項目之一。
書名:六七暴動:香港戰後歷史的分水嶺 (Hong Kong’s Watershed: The 1967 Riots)
作者:張家偉
出版:香港大學出版社
新聞求真才能求善求美,成為明日的歷史。《南華早報》政治編輯張家偉走在社會最前線,重新整理六七暴動的史料,加入當中被遺漏的內容,包括根據近年解封的英國政府機密檔案,披露英國政府當年處理騷亂及中英關係的策略。他又訪問了港英政府時期的官員和左派陣營的當事人,把讀者帶到六七暴動現場,還原它的史實。
此書以作者2000年舊作《香港六七暴動內情》為本,重新修訂及增補新材料。被訪對象包括名人和小人物,如曾放炸彈的左派「戰鬥隊」成員梁耀華、人造花廠工人蕭劍輝、前港澳辦主任魯平、新華社副社長張浚生和曾參與罷工的水務局水務督察劉文成等。六七暴動最後引致51人死亡,800多人受傷,5000多人被捕,歷史的巨輪向前進,鑑往知來,總結歷史的教訓,我們才有往前看的智慧和勇氣。
書名:那似曾相識的七十年代
作者:呂大樂
出版:中華書局
香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呂大樂以《那似曾相識的七十年代》,把香港「新舊交替,民情轉向」的七十年代留住,讓讀者重新認識那個黃金歲月。
它雖是一個殖民社會、過渡現象,但大眾可從此書了解殖民地的生活體驗帶來的疏離感,才會更深刻地思考香港的未來,或由足球政治探討的中港微妙關係,認識冷戰政治與國共之爭對日常生活的影響。還有消費和購物商場的形成,各地觀光客的到來,讓香港人接觸外來的文化和世界;殖民政府的社會動員工程──啟動「撲滅暴力罪行」和「清潔香港」運動,雖只是矮化的公民概念,但卻是建構未來生活秩序和社會公共文化的重要過程。當前的香港政治前景仍未明朗,社會積壓多方訴求,是時候回顧過去,以理性和睿智去面對未來。
香港電台第六屆香港書獎得獎名單:http://app3.rthk.hk/culture/6thbookprize/final_list.php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