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8-12
憤青.奮青.糞青
甚麼是「憤青」?這是「憤怒青年」的簡稱,並不限於內地才有,像香港八十後一代便有很多憤青,全世界各地的憤青多的是。憤青較諸於成年人激進,也不只限於民族主義者,他們的不滿是多方面的,其憤怒源於對現有秩序及週遭環境發出質疑和不滿,但不滿有時也是好事,這是向上的車輪,因不滿而導致改革。
中國在一九一九年的五四運動,正是由憤青發起波瀾壯闊的運動,群策群力,從政治層面深入文化層面,產生脫胎換骨的變化,當年所要求的民主與科學,即使到今天仍有餘響。憤青因憤怒而起,但一旦提升,則成「奮青」。「憤」「奮」同音,但「憤」是「憤怒」,「奮」是「奮鬥」。年輕人肯奮鬥,因為有理想,熱情澎湃。辛亥革命前便有林覺民、鄒容等不惜抛頭顱、洒熱血的「奮青」;而五四時代,由憤青蛻變為奮青的,不少其後都學有所成。
西方也有由「憤青」而「奮青」的例子。先是有海明威小說《太陽依舊升起》塑造了「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成長的年輕人,因戰爭的創傷而對生活失去信念,繼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出現於美國的一群潦倒的浪蕩人士,有學生,也有騙徒以至吸毒者,也是對社會感到不滿的憤青,自暴自棄,被稱為「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英語中Beat 這個字含有「疲憊」或「潦倒」之意。但「垮掉的一代」一旦有了奮鬥心,就將其不滿昇華投入文學世界,成為後現代主義文學的一個分支,而那個字「Beat」也賦予了新的涵義,和音樂的節拍概念相聯結,含有「歡騰」或「幸福」之意。
這世界不平之事太多,所以憤青很多。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憤青,例如在戰國時代,孟子就是個憤青。有理想的憤青成為奮青,而不管是憤青或奮青,特點是身有棱角,思想激進,容易左傾。例如上世紀六十年代,歐美風起雲湧的憤青運動,以反越戰和當代資本主義的種種弊端為矛頭,出現了「新左派」思潮。
其實年輕人左傾也很自然。當年魯迅便曾引述蕭伯納所說,大意是年輕時左傾,中年後自會趨向保守,走向右傾;若是年輕時右傾,年紀大了恐怕會腐化。事實上,年輕人的棱角,會隨著年齡增長,因生活迫人而面對現實,漸漸會被磨成鵝卵石。
「憤青」向上提升而成「奮青」,但向下墮落便成為「糞青」,「憤」「糞」同音,但「糞」是貶義,有污穢形象。最早的糞青可追溯到清朝時的義和團,如今則湧現於內地網民。他們以狹隘的民族主義包裝,言行偏激,充滿仇恨,目的是肆無忌憚地宣洩一己情緒,喜歡蠻不講理,崇尚暴力。他們一點也不左傾,不會支持弱勢社群,反而因崇拜權力而滑向法西斯主義。
無論如何,不管是憤青、奮青或糞青,不僅是一種現象,更是一種文化,值得繼續關注。
《說說心理話》 消費能獲取快樂?買不起,不如花光錢錢$$?「習得性無助」有何影響?一起看看正確理財觀念。►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