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極速報價
  • |
  • etnet專輯
    etnet專輯
  • 會員
  • 產品服務 / 串流版
  • 設定

17/08/2017

香港人優先?

  • 汪敦敬

    汪敦敬

    汪敦敬先生從事地產代理業30年以上,創辦祥益地產,認為中小企不要模仿大公司的經營方針,應發展屬於自己獨有的策略去開發藍海市場。

    撰寫樓市評論文章20多年,於2009年金融海嘯後認為市場會出現新的秩序及邏輯,主力撰寫有關新常態(new normal)文章,更強調在機會成本的法則下「買不買樓也充滿風險」甚至「不買樓的風險更大」!

    近年汪氏提倡「平民財技」,認為在波譎雲詭的世道中一般市民也應該講究理財的技術,故撰寫普羅大眾也能掌握的財技分享。

    汪敦敬經營企業的格言是「上善若水」,認為營商要「追求增值不求奪財」,祥益地產高度參與社區公益及慈善活動,融為一體!


    樓市點評

    本欄隔周更新

  經常有人說:香港人優先?

 

  問題是怎麼樣才算是香港人?

 

  如果能定居香港就是香港人,將來的香港,還會有很多很多的非香港人會成為了香港人。而香港也會如其他大都會一様,會有很多「原居民」搬離香港到周邊城巿居住,那麼他們(可能包括了你和我)到時還算不算是香港人!?

 

  雖然這是每一個大都會的宿命,享受了世界的繁華極樂,也要面對大遷徙的人面全非局面!但筆者不單是想說時局正令香港騰籠換鳥,更想道出變遷才是生命常態,人生「變幻才是永恒」!

 

  香港,在中國近代史一向也是中國動盪不絕下的避難所及迴轉地,也做就這東方之珠的成功,在這裏,是華洋雜處地,也是資金、人才的中心,五六十年代,香港充滿了叱咤風雲的金融大亨、最大幫會的幫主、軍閥、學者和藝術家,真正三山五岳匯聚香江,電影「一代宗師」的深度正正是描寫當時香港在人才濟濟下在細小的生存空間下,如何磨擦衝突最後擠出頭來的大時代!在那個年頭,沒有人提「香港人優先」,因為香港只是一路過的英雄地,他們覺得自己只是過客、是人生迷惘的路途中為了自己及家人生活而努力向前的人而已!

 

  或者,或者這就是香港後來成功的因素,香港成為了最少既得利益者的城市,城市內的精英很多也是劫後餘生的好漢,在他們來說,改變困難的唯一機會是「變」,只有掌握改變才可扭轉坎坷的命運!

 

  自2016年10月海航集團以當時的天價投得啟德地開始,香港的地皮投標大比數被內地財團囊括,看2015、2016、2017年中資財團佔的成交地皮由23%(2015/16), 61%(2016/17), 82%(2017/18, 截至8月4日),由投標地皮的總額123.5億增加至500億或以上!如果加上親中的發展商相信有關陣營應會再加10%!

 

  另外,2016年中資投資2200億購買海外房地產!最多香港人「唔識驚」的一句說話就是中資發展商號稱:「買入的地皮是給僱員自用!」許多人覺得這是笑話,事實上我不清楚有關發展商的計劃,但是內地財團的確有能力及正在大量接收香港的企業!不少維港的商廈,其實就在2015-16年期間我們認為是樓市劈價勢的時間給內地財團買入,有不少財團都是用作總部之用,即是說香港正在換血,內地財團不單只會帶來很多內地的人才進入香港,這些內地人才來到香港當然會買或者租香港物業,當然,亦會挖角不少的香港管理人才!

 

  很多香港的中資機構已經愈來愈多加入中層的管理階層是內地人了!環境的變化可以說是十分快速的!但我認為香港人不應該當這些變遷是一件壞事,我們香港人從來也是在變局中獲利的,未來香港可以面對更大的市場!中港互通一直都是對香港人有利的,香港人為何現在才覺得對自己不利?是自卑嗎?不對,香港人的水平仍然精銳,只是近年被傳媒的報導教育到大多數香港人迷失了方向!以前香港是靠勤力、誠信、轉數高去搶掠全世界的錢,近年香港人成功的優點居然近期被唾棄,而香港新文化就改為追求安逸,不少企業包括政府也普遍出現員工出賣內部資訊的風氣,爆主子大鑊竟成為威水事,港人更加以「Hea住做」為生活追求!

 

  無論你高不高興,事實上中國的一帶一路有如將長江匯百川入海與國際融為一體,面對中國等於匯合世界!相反亦然。

 

  城市的命運從來不是由城市內的人去自決!文明古國的衰落,正正是因為航道及商道的變更,就算現代的所謂最快樂國家不丹,其實都是因為它座落於群雄互相猜忌的邊境緩衝區,才可享受著兩個強大國家的模糊地帶。一個城市的人可以選擇的只有自己面對現實的態度,而快樂和珍惜,正正是源於辛勞和失去,人性是,不面對過失去不懂珍惜,不面對過困苦不能快樂!這個才是人生定律和宿命。未痛苦求安逸是一種「二世祖」的心態。

 

  戰爭要講實力!競爭要講本錢!忽略競爭力的所謂健康工作生活是天真!

 

  有人說難道為了工作就要放棄健康生活嗎?當然不是,真正答案是兩樣都要,懂得做大人嗎?現實是所有的你都必須取得平衡,當重人權而輕競爭力,重安逸而衰勤奮的時候,香港人亦危險地走向沒落,連面對全世界的競爭的底氣也沒有!我們是否應該要將這個現狀留給下一代嗎?歐、美、日本的走下坡,不單只是沉淪在資本主義的泡沫循環中,而且也沉迷了未辛勞先安逸,未嘗掙扎又來何來懂得珍惜?

 

  環球量化貨幣引起的升災,「若積水於千仞之溪!如圓石于千仞之山!」對小市民形勢不妙!希望下一代重拾昔日不怕苦打不死的精神,變中求勝!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香港好去處】2025去邊最好玩?etnet為你提供全港最齊盛事活動,所有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

我要回應27

版主留言

我要回應

登入

發表回應

登記

成為新會員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經濟通立場

  • 只看作者回應
  • 查看全部回應
  • 順序
  • 倒序
  • 吡吡發表於 2017-9-28 02:08 PM
  • #27
  • 好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iWypf_xnGM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吡吡發表於 2017-9-27 07:02 PM
  • #26
  • 給汪先生推薦:絕對啱聽!亦充心介紹給各位.........黄靖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nedYpNrOZk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caclam發表於 2017-9-25 10:32 PM via app
  • #24
  • 講得好,要認清環境,生活一直都不是容易的。要投入競爭先會有成功,排除異己係太短視的行為。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汪敦敬(作者)發表於 2017-9-20 06:36 PM
  • #23
  • 回覆 #15 老頑皮


    多謝你的支持。

    「大都會即是大遷徙」這個是大都會的宿命,這個是我在06年回應曾蔭權先生施政報告內的大都會政策的觀點,我在5年前在社區工職上作出了預警,就是邊境開始應付不到內地來的購買力。

    無錯,香港人口是爆炸大增的,這個可能是政治的需要或者只是大都會的一個結構性變化,但我一直沒有花時間去在這方面介懷,因為我是不會相信可以改變到這個轉變,但是香港人是有能力去掌握另外一個轉變的,就是鞭策政府去增加土地,不過香港人顯然無選擇這樣去做,而選擇了繼續「禁制」政府造地,這個才是最可悲的自毀。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汪敦敬(作者)發表於 2017-9-20 06:35 PM
  • #22
  • 回覆 #11 Simple_naive


    多謝你的支持,我是完全同意你的說話,香港上一代之所以成功,是因為懂得享受開放市場的挑戰及機遇,當你認為困在圍牆內是最快樂的時候,我們和坐井觀天還有甚麼分別?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汪敦敬(作者)發表於 2017-9-20 06:33 PM
  • #21
  • 回覆 #10 hongkonger


    香港精神本來是拼搏,但背後是隱含「勝敗乃兵家常事」,勝負不是決定幸福的因素,過程、得到的經驗及總結教訓,才是掌握幸福的條件,將勝與敗放在起跑線來為人生做一個決定,的確太狹窄了。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汪敦敬(作者)發表於 2017-9-20 06:32 PM
  • #20
  • 回覆 #9 hongkonger


    在大時代的轉變中,無論樓市或者政治上都會看到很多情意結,當社會及市場領導者都懷有一些情意結去評論大局、不肯面對現實的時候,追隨他們的群眾就更加迷惘及失去重心了。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汪敦敬(作者)發表於 2017-9-20 06:31 PM
  • #19
  • 回覆 #8 hongkonger


    香港法律精神失去了辯證,即使小孩子也體會到民主派的法律觀點是往往根據政治對手的立場而作出對立,這種幼稚的態度損失的尤其是新一代年輕人失去了理性,不知道辯證的重要。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汪敦敬(作者)發表於 2017-9-20 06:30 PM
  • #18
  • 回覆 #7 hongkonger


    傳媒的感染已經取代了理性的引證。

    香港法律精神已經失去重心,我們不可以再從法律衍生到生活的秩序及尊重了。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汪敦敬(作者)發表於 2017-9-20 06:29 PM
  • #17
  • 回覆 #6 hongkonger


    同意,縱使純潔神聖的宗教,耶穌何嘗不是擔心傳教士將教義扭曲?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汪敦敬(作者)發表於 2017-9-20 06:29 PM
  • #16
  • 回覆 #5 hongkonger


    多謝你的持續支持!

    非常同意,所以「傳媒的利益」並不等於普羅大眾的利益!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老頑皮發表於 2017-9-19 03:36 PM
  • #15
  • 香港房屋短缺。不僅僅因為供應慢。這是因為人口爆炸增加。需求急劇增加. 香港人口在30年內從500萬升至700萬。增加1/3以上. 但是,香港的出生率卻很低。 他們大多數應該是移民。 香港政府可以削減移民嗎? 否則,有一天,我們需要使用所有的公園建房子!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Simple_naive發表於 2017-9-15 05:17 PM
  • #14
  • 我認為叫"xx人優先"的人,通常都係失敗者,缺乏競爭力的人!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汪敦敬(作者)發表於 2017-9-6 06:10 PM
  • #13
  • 回覆 #4 GreatChinese


    多謝你的留言。

    我認為是:「為生存而競爭,為生活而工作!」現今很多人忽略了重要的本體,如何從競爭中得到生存。

    現實是衣食足才有資格知榮辱,衣食不足仍堅持守著原則的叫骨氣,縱使一個人有骨氣亦不等於可以忽略物競天擇的客觀真理。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汪敦敬(作者)發表於 2017-9-6 06:09 PM
  • #12
  • 回覆 #3 吡吡


    多謝你的持續支持!

    筆者的確很擔心,香港似乎太多人教育年輕人去為將來自挖墳墓。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Simple_naive發表於 2017-9-4 08:52 AM via mobile
  • #11
  • 我認為叫"xx人優先"的人,通常都常係失敗者,缺乏競爭力的人!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hongkonger發表於 2017-8-25 07:59 PM
  • #10
  • After the illuminating speech by Lord Sumption in his debate at Cambridge, Hongkongers should not insist on the recent popular view of "winning at the starting line", which encourages jump-starts and feeds the wrong message to their children.
    I am glad, in a way, that I have received my education in Economics, which is a dismal science, and ridiculed by many as the profession of "10 economists give 11 points of view". Economist's ambiguity and indecisive in convictions prove to be a blessing afterall, for they are well-suited and adapted to this fast and volatile changing world.
    Sometimes sitting on the fence can be the best seat in town.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hongkonger發表於 2017-8-25 07:36 PM
  • #9
  • it is no wonder we have deep division and polarization in many politicial/economic/social issues in many countries. As intellectuals/professional practitioners in many fields have invested their valuable time, sometimes measured in decades, in their line of work, they are too deep-seated and entrenched in their views, bordering convictions. Even though the facts and reality have proved that they are wrong, they are too stubborn to admit the mistakes are of their own making.
    Instead they use feeble excuses or alibis or other illogical reasoning to justify their views or cover up their mistakes. Their denials are not really surprising, given that human are unwilling to admit mistakes; the older they are and the more "educated" they are, the more they will defend their views to the end, even to death!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只看作者回應
  • 查看全部回應
  • 順序
  • 倒序
最緊要健康
精選文章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