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1/2024
美國人的「末日消費」
在「幾時減息」這問題上,美聯儲局和市場一直存在分歧,而且都在等數據來支持、確認。本周市場焦點之一是明天(17日)公布的美國12月零售銷售數字,市場預期上升0.4%,比11月份的0.3%升幅為佳。不過,若上月零售銷售數據是由美國人「末日消費」搭建出來的話,它有多大的參考價值,投資者應心裏有數。
「末日消費」是金融科技資訊平台Intuit Credit Karma在一項研究報告中,用來形容消費者不顧自己經濟狀況,卻透過花錢來減壓的現象。這種現象在美國年輕人(Z和千禧世代)中最為常見(分別佔35%和43%),它也可能隨著愈來愈多美國人擔心當地經濟變差,以及自己的財務而愈來愈普遍。
調查:96%受訪者憂經濟
該項調查由Intuit Credit Karma委託Qualtrics,於2023年11月3日至9日期間,在美國線上進行,對象為1004名18歲及以上的成年人。調查顯示,幾乎每名受訪者(96%)都擔心經濟狀況,這給他們的財務造成壓力。
三分二受訪者表示,當前的經濟狀況令他們對自己的財務狀況感到焦慮,其中Z世代和千禧世代(71%)最感焦慮。諷刺的是,逾四分一(27%)的受訪者會透過「末日消費」來減壓。由於支出增加,有近三分一(32%)受訪者在之前6個月便欠下了更多債務。
「借錢梗要還」,但美國人似乎全沒有這個概念。即使他們已背負著沉重債務,仍瘋狂消費,也不管那已遠超他們的經濟能力,於是便累積了更多新債。根據Experian的數據,去年美國每個家庭平均欠債高達103,358美元,即約80餘萬港元,欠債情況可謂令人震驚,而第二季美國消費者的欠債總額為16.84萬億美元!
先買後付 不管債纏身
美國消費者這種「有錢今朝使」的心態,導致他們的財務狀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惡劣。不過,美國零售聯合會(NRF)早前數據反映,2023年「黑色星期五」促銷的購物者人數卻創下歷史新高(圖一至三),讓美國人繼續沉醉,繼續消費。事實是,當中許多人都是先買後付,那怕債務不斷膨脹,宏觀經濟和政治也存在更廣泛的不確定性,美國人就是先花了再想後果。
去年已有數據顯示,假期消費已回復到疫情前。根據萬事達卡SpendingPulse的數據,從去年11初到平安夜,美國零售額增長了3.1%。據稱,數據衡量了實體店及網購的銷售額,消費市道前景似乎也很樂觀。美銀經濟師Michael Gapen稱,華府在統計上將作出調整,令到上月零售銷售看來十分強勁,反映消費者開支態度仍良好。
美國上下 自欺欺人
若有人認為,美國這批消費者像美經濟一樣「有韌性」便錯了。美經濟如何不敢說,但只要看他們仍未還清上一年同期的債務,卻已花光了積蓄,令今時債務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深,便知道情況有多不妙。
既然債台高築,還清欠債的希望又渺茫,「末日消費」便成為了美國人一種矛盾的心理紓緩劑。有些情況下,「末日消費」也是美國人自欺欺人的一種方式。
不少人喜歡將高消費視為美國經濟實力的指標,但他們似乎刻意忽略了某些事實,例如許多消費者其實已碌爆了信用卡,為自己挖更大更深的坑,企圖解決財務壓力。也許,他們其實都只是仿效美政府和央行的做法。
鮑威爾曾指美國通脹屬「暫時性」,並將物價上升歸咎於貨幣政策以外的因素,包括強勁的需求、不尋常的供應限制,甚至勞動力等。今時減息快到,也意味著美元將跌。
對美國的「末日消費者」來說,美元購買力下降,加上較低的借貸成本造就更便宜的債務,只會進一步強化他們的行為,誘使他們跟美政府和央行一樣,繼續做其「大花筒」。當他們花光了積蓄,信用卡又被碌爆了,債愈拖愈多至爆煲時,便不單是他們消費的末日,恐怕也將是美國經濟的末日。
(投資涉風險,每投資者承受風險程度不一,務必要獨立思考。筆者會因應市況而買賣。)
《說說心理話》 消費能獲取快樂?買不起,不如花光錢錢$$?「習得性無助」有何影響?一起看看正確理財觀念。►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