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2021
高雄「城中城」大樓慘劇,凸顯老舊房屋改建無門
高雄老舊大樓「城中城」大火造成46人死亡的慘劇,事件除了反映出綠營官員在南部大票倉管治失能之外,更凸顯出台式民主制度,讓老舊房屋改建或者都市更新無門。老房子只能任由價格下跌,成為遊民和低收入戶聚居場所,可能引發更多類似的悲劇。而身為移居台灣港人的我,相對香港極度有效率的都更政策,多年來眼看台灣都市更新原地踏步,已經到嚴重影響市容和居住安全的地步,實在感到扼腕。
高雄「城中城」大樓火災造成46人死亡。
40年前高雄鹽埕區的「城中城」可說是當時的地標,樓高12層的「城中城」,1至6樓原本是戲院、商場和餐廳,7到11樓則為商業住宅。但隨著高雄市中心位置轉移,鹽埕區沒落,「城中城」也漸漸失去光芒,成為社會底層人士的聚居地。
老舊建築一旦失火灌救困難。
有香港朋友就火災提出疑問,認為如果在香港,為何不用重建方式由建築商拆掉興建更有價值建築,大幅增加經濟效益。然而要知道香港和台灣實施完全不同的制度,讓這種在港人看來理所當然的合理想法,在台灣施行起來比登天還難。我在香港的親戚居住超過40年的大廈,有建築商想收購重建,於是由住戶投票,結果有六成多人贊同而通過。住戶歡喜的收到高於市價的款項搬遷。
然而在台灣,因為實行台式民主制度,類似的所謂「都市更新」案件,必須百分之百住戶同意才能進行,一個釘子戶反對,立刻就讓都更退回原點。要知道老房子大多產權複雜,業主可能不在台灣,或者因遺產因素由多人同時擁有,要百分之百同意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好友繼承母親留下的台北市中心公寓,老舊不堪,樓梯等公共區域牆壁嚴重發霉,卻位在精華地帶,頗有潛在價值。建商原本想促成重建賣力奔走,開出優渥條件。但總共也才四層樓八戶,偏偏就有一戶怎麼都不肯答應,朋友本身也不想面對老屋的管線汰換和複雜屋況,最後甚至開始漏水,只好低價賣出。
在這個制度下,台灣的舊建築物愈來愈多,根據內政部門統計,全台灣屋齡30年以上老房子已經逼近五成。號稱首善之區台北市,屋齡超過40年房子更衝破四成。所以坐飛機俯瞰台北,每次都覺得到處可見的老舊房屋和鐵皮加蓋屋頂,實在讓市容漂亮不起來。
之前看到一則有趣的新聞,以台北市為例計算,如果以目前的「都市更新」法例,台北市要全面都更需要300年才能完成。
當然,根據法令規定,政府可以主動介入「都市更新」,即政府出錢先徵收舊屋,再遷拆重建,這樣可以避開複雜產權。但問題是當全台灣有五成房子都要都更時,政府根本無法負擔這樣的開支。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