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5/2022
軍工複合體騎劫了美國
俄烏戰爭爆發後,西方國家十分緊張,不少政客及傳媒還把此戰看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最重要地緣政治轉捩點,或甚至是第三次世界大戰的開端。此種擔憂有其事實根據,但同時也有誇大。事實是美西世界與俄羅斯相互的經濟制裁戰帶來的影響,衝擊著整個世界,美國與歐盟的一些國家也在逼迫其他不相干的國家表態站邊。誇大的是西方世界似乎對近數十年來在中東、中亞、北非等地的戰爭視而不見,唯獨對歐洲白人之間的戰爭卻大驚失色。俄烏戰爭固然殘酷,但卻是北約這軍事集團不聽勸告硬要東擴所造成,美國自己或帶領北約軍隊在多個國家狂轟濫炸所引致的傷亡又豈是俄烏戰爭所可比擬?但因為這些戰爭都是盟主美國所發動,死的人也被視為異族,西方傳媒輕忽了這些戰爭,難免使人認為當中有種族主義成分。
(iStock圖片)
二戰後81%戰爭由美發動
美國很難推掉她是最好戰的國家這一稱號。2019年4月中的周末,特朗普與卡特通電話,卡特便指出美國一直忙著打仗,是歷史上最好戰的國家。近年有研究報告統計出,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81%的戰爭都是美國發動的,死亡的軍人與平民共達2千萬至3千萬之間。俄烏戰爭的傷亡恐怕也只是小巫見大巫。香港人在80多歲以下的,亦即幾乎所有的港人,都未曾經歷過戰爭,容易缺乏對戰爭的警惕性。但我們也應指出,美國倒也不能被當作天生好戰的國家,近數十年的好戰,另有因由。
在越戰後期,我身在美國的校園,眼見一批批同學被徵兵入伍打仗,其失望及憤怒溢於言表,反戰浪潮一波接著一波,「Make love, no war!」是校園及社會中最常見的口號。若追溯歷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美國並不好戰。在上世紀30年代後期,大批德國的戰艦經常到達美東海岸,美國也不想跟德國打。在1939年,美國軍事人員只有33萬5千人,德國卻有318萬人,日本也有85萬人,美國的軍備武器也遠遜德日兩國。1940年1月蓋諾普民意調查結果顯示,88%的美國人反對向德國宣戰,他們並無信心贏得戰爭,後來才改變了態度。
軍工廠政治影響力膨脹
德國的進逼與日本偷襲珍珠港把美國人民敲醒。美國當時已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工業力量雄厚,一下決心集中力量製造武器,迅速便成為整個世界的軍工廠。1940年美國只擁有戰機1,771部,羅斯福號召美國要製造5萬部戰機,被視作夢話,但到了1945年,幾年間卻總共生產了20萬部戰機和9萬6千部支援飛機!坦克方面,1937年美國只有150輛戰力平庸的坦克,但從這一年到1944年,卻總共建造了8萬9千輛坦克。艦艇方面,1941年12月,美國只擁有790艘,但在1945年5月,已有了6,768艘。這些數據都耀眼的顯示,有強大工業基礎的美國,短期內即可轉化為武器軍備大國。在當今世界,工業能力最強的國家不是美國,而是中國,後者若要打仗,一樣有能力迅速成為世界最大軍工廠。
美國軍事工業的進展,對美國的政治與經濟頗有衝擊。戰爭時期收到這麼多定單,不但會養肥了軍工廠,其政治影響力也會膨脹。艾森豪威爾總統在1961年1月17日的離職演說中,普及化了一個新名詞︰「軍事工業複合體」(MIC或military-industrial complex)。這是一個由國防部、軍工廠與政客組成的一個互為依存的利益集團,美國愈是打仗,軍工廠生意便愈多,國防部的資源增加,政客得軍工廠支持,愈可能當選,也愈會投桃報李,鼓吹戰爭。艾森豪威爾雖是五星上將出身,但卻也看通了MIC所帶來的干擾,他在演說中便警告要防範MIC所可能帶來的災難,又指出每造一架飛機、一艘戰艦,都會使社會少了多少所醫院、學校等等。軍備對社會的機會成本是很大的。
每天軍事開支20億美元
美國這數十年來幾乎沒有停止過戰爭,MIC早已坐大,亦有足夠的資源左右傳媒及政客的取向。卡特向特朗普慨歎,若美國近年不去打仗,起碼可省回3萬億美元,可以用作建高鐵、搞教育,不致被中國所超越。布朗大學去年有個研究,估算出若過去20年美國沒有去打仗,總共可省回8萬億美元,遠超卡特順口提到的3萬億。20年戰爭耗掉此數額,等於每天用掉11億美元!若加上其他國防開支,美國每天大約花掉20億在軍事上,這是否值得?
肯定不值!戰爭是消耗性的破壞行為,不會使人民生活更好。一個國家受MIC控制,容易走火入魔。美國侵略了這麼多實力遠低的國家,已不能用國家安全作藉口,哪個國家挑戰美國,便大軍壓境,說美國在捍衞世界的民主制度也說不通,跑到其他國家弄死2、3千萬人怎會是在幫助這些國家?也許被MIC騎劫了的國家,唯一「好處」便是可用軍力作後盾,借下的外債可以賴掉,還自稱制裁別人。
轉載自: 晴報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