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1/2017
多想方法 減都市固體廢物
自18世紀工業革命後,世界經濟在大多數的年分都有所增長,人民的消費水平也持續上升,但經濟增長或物質文明的進步也會帶來代價,消費的增加意味著更多的垃圾也會出現,對地球及自己所居城市都會構成壓力。據世界銀行估計,在2012年,全球的都市固體廢物(Municipal Solid Waste,或簡稱MSW)產出總共有13億公噸,人均每天約1.2公斤。不過,一些發達經濟體的MSW產出卻遠超此數,例如新西蘭平均為3.69公斤、愛爾蘭3.58公斤、美國2.58公斤,連風景如畫的瑞士也有2.61公斤,但一些窮國卻有低過0.1公斤的。
香港2015年的相關數字是1.39公斤,稍高於世界的平均,但香港地少人多,現在主要靠堆填區處理MSW。在2002年,當時負責環境與運輸的廖秀冬局長突然致電我,說再過幾年堆填區都要滿了,形勢險峻,要成立一個委員會研究用甚麼科技去處理MSW,並邀我加入該委員會,當經濟小組的組長。翻查資料,在2002年前後,建築廢料特別多,應該是與「八萬五建屋」有關,以此等數據推算,堆填區的確很快便難以應付,可幸房屋建築隨後減產,MSW的壓力得以紓緩。從2002至2009年間,香港的MSW年產量都在逐年下降,其後兩年也沒增加多少,這也難怪政府在2012年間有信心提出一個目標,把棄置在堆填區的MSW從2011年的每人每天1.27公斤減至2017年的1公斤或以下。這個目標顯然實現不了,最近幾年,棄置在堆填區的MSW不降反升,2015年已升至每天每人1.39公斤。
須研怎增加回收率
為甚麼這目標實現不了?其中一個原因我相信仍是經濟。從2011至2015年,在堆填區棄置的建築廢料上升了26%,這顯然是由於這幾年房屋建築加快所致;商業廢料則增加了18.8%,連家居廢物也上升了8.3%。不過從數量上來看,MSW的回收量從2011年的3.02百萬公噸降至2015年的2.03百萬公噸,恐怕才是堆填區壓力增加的主因。環保政策不能不研究如何增加回收率。
垃圾按袋徵費最快會在2019年年底前落實。
當然家居減廢也是必需要做的。3月時政府推出過一個「污者自付」計劃,主要是要在2019年開始,丟棄家居垃圾要用政府提供、並非免費的垃圾袋,及在過渡期住宅大廈的垃圾桶有一「按桶」制度。經過幾個月的諮詢,「按桶」制度會取消,垃圾袋收費則會保持,大型家用品如床褥、梳化等不能用垃圾袋,指定標籤費用劃一為11元。
垃圾袋收費是合理的做法,符合「污者自付」原則。香港人多數住在大廈的單位中,要交管理費,當中含垃圾費,但交了固定的管理費後,無論生產了多少家居垃圾,都不用額外交費。此種模式近似社會主義的「大鑊飯」,居民並無足夠誘因減廢。要打破此種局面,需要人人為自己的行為負起責任,製造垃圾愈多,便要付多些錢。這是極簡單的經濟學,但如何貫徹,卻要考慮怎樣降低交易成本,以求平衡。
利用科技締造多贏
美國的一些州份,例如最重視環保的加州,每月垃圾費多少,要看你租用的垃圾桶大小而定。家中人多的,便要租較大的垃圾桶(當中有載入不同類型廢物的垃圾桶),可載入較多的垃圾,但收費較貴,倘若租用了太小型的垃圾桶,廢物滿瀉,處理垃圾的公司會拒絕替你收垃圾。香港人煙稠密,這方法行不通,購買指定的垃圾袋已經算是較好的方法了。至於垃圾袋收費多少才算合理並能有效減少MSW,可能要經過一段摸着著石頭過河的過程。現時建議的每一公升收費0.11元,一個普通家庭每月可能要交30至40元買袋,港人應可負擔得起,是否有效減少廢物,將來才知,若效果不足,費用可調整。不過,除了在大廈的垃圾桶附近安裝電眼,也不易防止有些人不用指定的收費垃圾袋去丟棄垃圾。
我估計上述方法可以減少一些家居垃圾,但如何有效回收仍是個挑戰。最近有來自瑞士的友人到訪,他的公司掌握一種技術,可從MSW中抽取各種有價值可以賺錢的物質出來。現代科技不停進步,政府及社會都應多注意有甚麼新科技可在MSW處理上造成多贏結果。
轉載自: 晴報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