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極速報價
  • |
  • etnet專輯
    etnet專輯
  • 會員
  • 產品服務 / 串流版
  • 設定

25/01/2013

教育推高收入 保障經濟增長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雷鼎鳴

    雷鼎鳴

    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系前系主任及榮休教授

    雷鳴天下

    本欄逢周五更新

  我周一在本欄中曾提過,香港的人口紅利已經消失,即適齡工作人口佔總人口的比例已開始下降,香港必須找尋新的紅利,才可確保經濟能繼續增長。最穩妥的紅利無疑是生產效率不停進步,而這一點要靠教育投資去支持。

 

  1995年經濟學諾貝爾獎得主盧卡斯(Robert Lucas, Jr.)在他的經典論文集《經濟增長演說》的序言中曾形象地描述甚麼是經濟增長,甚麼是脫貧。盧卡斯住在芝加哥,常光顧一所洗衣店,店主是位韓國新移民,不懂英語,但她的女兒卻是位數學天分很高而且十分用功的女孩。盧卡斯觀察過她的表現後,斷言十多年後,此女必出人頭地,能進入頂級學府就讀,畢業後收入也必定遠勝其母。這便是經濟增長,這便是脫貧。港人今天的平均教育水準遠高於上一代,平均收入也是如此,希望這趨勢能繼續維持下去。

 

知識:隨身攜帶的資產

 

  世上最明白教育重要性的很可能是猶太人與中國人。後者對教育的執著,我們早已知曉。猶太人在歷史中常飽受迫害,顛沛流離,也特別注重存在於腦中的知識此種最能隨身攜帶的資產,經濟學中「人力資本」這個概念也是猶太人首先提出的。沒錯,他們把知識視為資本,教育視為可得到回報的產業。今天,「人力資本」的概念早已在世上大行其道。

 

  總體經濟好壞,與社會中大多數人收入的高低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要保障經濟增長,便要保障大多數人的收入能提升。在香港,教育是否能提高收入?

 

步入知識型經濟 人力資本需求增

 

  要回答此問題,不能單憑印象。有些人認為社會中不少人沒有受過多少教育沒有父蔭也能白手興家,所以教育並不重要。這類人的確存在,但不要忘記,李嘉誠也多次強調知識的重要性,他自己便是好學不倦。真正能回答這問題的是要用科學的實證方法。

 

  在大半個世紀以前,經濟學家閔沙(Jacob Mincer,也是猶太人)寫出一個入息函數(earnings function)的方程式,用以估量不同的因素對一生收入的影響,從此,他的方程式便成為經濟學中被應用得最多的方程式。我和我的學生亦曾多次使用歷年香港人口普查龐大的原始數據及用計量經濟學的方法,去估算教育及其他因素對個人收入的影響。

 

  證據強烈顯示,在同樣年數的工作經驗,同樣的性別,同樣的種族,同樣的行業等等背景下,教育的程度對收入有顯著的正面影響。按2011年人口普查的數據,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多讀三年大學平均可比中學畢業的月薪高出三成。僱主為甚麼願意真金白銀多付三成薪水?答案只可能是他們認為這些人生產力強,更能為公司賺錢。不過,教育推高收入的能力也並非一成不變。在2006年以前,讀書若超過16年,再多讀幾年書對收入並無幫助,但2011年的數據卻顯示,現在就算讀書20年,繼續讀下去對收入仍有正面影響。這反映香港已慢慢步入知識型經濟,對人力資本的需求正靜靜地增加。

 

  更正:周三《香港宅男多 恐成社會負擔》一文中,提到25至29歲女性有304.6萬人為手民之誤,應是30.46萬人。

 

轉載自晴報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立法會年底換屆,民主思路湯家驊指,市民不滿意本屆議員只懂追捧中央言論、不熟悉所審議法例等,你是否認同?► 立即投票

我要回應8

版主留言

我要回應

登入

發表回應

登記

成為新會員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經濟通立場

  • 只看作者回應
  • 查看全部回應
  • 順序
  • 倒序
  • FN發表於 2013-1-28 07:54 PM
  • #9
  • 那麼為何在2011的統計中, 過去十年的教育普遍提高的同時, 家庭平均收入竟追不上通脹(即下跌了)?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hot18186發表於 2013-1-27 10:28 PM
  • #8
  • 我認為教育推高了人們的理想收入多於教育推高收入,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畢業生沒有一萬以上起薪點的工作他們不會看一眼,但每年推入市場的大學生遠比市場實際需要的多,大學生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他們理想中月入過萬的工作因而躲在家等筍工找上門,變成香港的啃老族和宅男,都是因為董伯伯提出的教育計劃,令大學生和副學士的比率大幅增加,宅男不願投入勞動市場令市場缺乏人手要請外勞解決,有工沒人做,有人沒工做,顛倒錯配。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Swannie_84發表於 2013-1-27 09:53 PM
  • #7
  • 原來讀些書是有價值的,根據數據顯示,已經表明讀多三年書就可以多三成工資,可想而知,為甚麼父母要多番要求子女要讀多些書,一定要成為大學生的原因所在。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AdamsC發表於 2013-1-27 04:54 PM
  • #6
  • 其實不單單是教育,還要加大對某些行業的支援,例如是一眾的藍領,大部份的藍領的歲數已高,又不是很多的年青人願意入行,令到建造業出現斷層。雖知道建築業也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因素之一。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NTblack發表於 2013-1-26 01:34 AM
  • #5
  • 教育是要教和育,只教知識,而不教做人,就是現在大學聲譽沒落的原因,相比三十年前,大學學位多了十幾倍,但大學生的質素,無論在知識水平上和社會道德上都普遍大幅倒退,以前一個會考合格的中學畢業生已能寫一篇文法通順的基本英語文章,現在的大學畢業生十之八九的英文水準低落得等於以前的會考「肥佬」,懂醫術而不懂醫德;做營銷而不擇手段且沒責任心或沒社會道德,是造福社會還是毒害社會呢?若要有長遠經濟紅利,人的質素必須改善,現今社會之畸形,教育失敗要負最大責任!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Who_am_I發表於 2013-1-25 10:33 PM
  • #4
  • 教育程度提升能否推高收入,要看是什麼科目;純科學研究,對不起,香港素來不重視科研,再讀下去也沒意思;金融、工商管理、市場推廣等前途似錦,自然多人繼續讀下去;問題是長此下去,好多工種缺乏新血,令某些行業式微,最近基建工程缺乏年青的工程師和建築工人就是最好的例子!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yeeling23發表於 2013-1-25 11:43 AM
  • #3
  • 在這個經濟穩定,及科技創新的年代,知識當然在這個年代是越來越重要,因為有了知識才能有更大的發展,人才是每國的需求的,因為可帶動經濟,社會,等等的發展.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scl發表於 2013-1-25 11:25 AM
  • #2
  • 知識可以改變人的命運,集體的教育水平上升可令國家競爭力提升,政府如能好好運用手上公帑,增加在在教育、研發、創新產業上,才可以拉近個人之差異,也同時改善貧富縣殊,不過重點時提供有質素課程,別當生意來做,有要求地評核,將水平不及格的課程清除,才可以增進在學者之腦,好好發揮此最寶貴的資產,才能與外競爭.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只看作者回應
  • 查看全部回應
  • 順序
  • 倒序
最緊要健康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