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9/2018
仲讀醫讀law,唔係啩!
到了我們這個年紀,見面時,朋友也好,同事也好,總會問問對方的仔女現在做些甚麼。最高興的父母,當說到自己的子女讀醫讀law時,雙眼好像閃著光芒。
或許,應該這樣說,我是不應說「或許」,應該說到目前為止,在香港讀醫讀law,仍是一個頗佳的出路。不過,十年八載以後,還會不會呢?
工業革命開始不久,當機器搶走農業社會的某一項工作時,亦同時創造至少一個新的工種,時代的更替,產生的工種更多,而且一般來說,人的生活水準的亦會大幅提高。
大部分工作都有機被AI取替
相信AI在取代了一個舊的工種時,會一樣創造另一個,甚至不少新工種,但AI發展速度驚人,那一個工種可能只需要一部AI機器,大部分人類工作均有機會被AI機器取替,當中最易為人理解的,像司機、侍應等。
那些叫助理、代理或經紀等中介人職位肯定是高危;但在外國,即使醫生、律師和會計師都擔心面臨失業。
當AI時代來臨,試想想,當發現了一種新疾病,世界衛生組織要通報全球醫生戒備,所有醫生不可能在同一時間收到這信息,疫情風險會增加。但如果是AI醫生,以互聯網連結下,就可以在一秒鐘收到相關訊息,而且可以即時更新,提醒醫護人員、病人和社會人士提高警覺。
目前在一些偏遠地區的病人,只要他們透過智能手機,就已經可以連接上網絡上幾千個醫生,而智能手機已經可以將心跳血壓等基本資料,透過網路傳予AI醫生,而醫生亦可透過視像直播提供醫療建議。
如果病人外加一個生物感應器,就能夠把病人身上現時的醫療數據,傳予AI醫生,然後AI醫生把病人的病情和過去數以百萬計已輸進電腦相關疾病的病人的情況和資料比對,透過機器演算,從而得出結論。簡單的說,在非洲盧旺達最貧困一條鄉村的村民所得到的醫療建議,和美國紐約曼克頓區最有錢的一個基金經理都是一樣。
這情況在目前已經開始發生,只不過我們生活在一個人口密集的香港,醫生又是壟斷了整個醫療體系。試想想,醫生每天所接觸的病人雖然眾多,但病人患有的疾病種類相對上較少,AI取代醫生,透過生物感應器,掌握病人的情況不難。在大陸和美加等地方大,看醫生路程遠,所以AI將會在這些地方成功,平安好醫生(01833)正和國內競爭對手全力發掘這個市場。相信AI醫生將會為人類帶來更好更便宜的醫療服務,甚至應該說可以帶來更好更全面的醫療服務。
AI看文件準確度更勝律師
以色列的科技發展,領先全球,有法律AI初創公司,搞了一個由20個經驗豐富的律師與20個AI比賽,要求在4小時內,審查一批文件,每份文件有多達11頁A4紙,期間還要釐清許多法律問題,例如賠償、關係保密和仲裁等。結果AI只用了26秒,不錯是26秒就完成,而人類律師平均用了92分鐘,最長一個是156分鐘,最快的也要51分鐘。
至於準確度方面,人類律師平均為85%,但AI就有95%,有AI甚至奪得100%全對。
實驗結果不是證明AI完全可以取代人類,而是提醒我們普通律師肯定再沒出路。律師要懂得結合AI,更專注於需要思考工作,為客戶提供更多法律意見。
《The Economist》研究報告預測,會計師有80%機會被AI取代。因AI能快速處理大量數據,而且審計快捷,又提高準確度,少失誤。現時的大會計師行都開始應用AI工具,以爭取市場佔有率。
70、80年代,入到大學有學位,肯定有好的工作,收入豐厚;90年代因有移民潮,機會也多的是;千禧之後,情況變了,大學多學位更多,大學生又如何?搵到工,但工資中下。
許多人仍在說是金融海嘯的後遺症,或許是,各國推行量化寬鬆貨幣政策,是。但似乎忽略了過去的全球化、科技化和手機智能化,全球代表所有工作也可outsourcing,global outsourcing 徹底改變了製造業的原始版圖;科技化改變了服務業的工作生態,加快速度之餘也一樣是可提供全球個性化的服務;但最驚人的是手機智能化,既讓每個人都好像擁有獨特個性,但實際上令每個人都失去了獨特個性,結果是人變得更單一,更不用腦。
而傳統教育的內容和模式「培養」出的絕大多數大學生,又怎樣適應未來世界呢?雖說人類的工作不會因AI出現而100%消失,但以今天的智慧去估算5年後,工作將會怎樣演變似乎也做不到時,我們是否應該教育子女,有正面的心態,學懂迎接改變,比讀甚麼科目和做甚麼職業來得重要。
樂本健【年度感謝祭】維柏健及natural Factors全線2件7折► 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