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2/2016
家有購物狂 親人變擠迫戶 (晴報)
香港地空間細,蝸居已成常態,若家中有個購物狂,更是屋漏兼逢連夜雨。有網民稱難忍家人愛囤積鞋和衫,要代他拍賣雜物及租迷你倉「清貨」。專家建議行動前宜作坦誠溝通,並需留意囤物行為是否由情緒病引發,如有需要應及早輔導。
生活空間被雜物堆滿,屋企頓變擠迫戶,難怪有網友大喊「頂唔順」。事主形容親人自恃「搵到錢」,狂買鞋和衫,霸佔全家空間,令他「想買單車都無位放」,連書本都要放在床上。為搶回自家領土,事主密謀「偷偷地將親人啲十世唔着嘅衫放上網賣」,或者將物件存放到迷你倉。
網民:租迷你倉無解決問題
不過,不少網友指事主做法消極,認為租迷你倉浪費金錢,「擺滿一個倉唔通又租第二第三個」,而且擔心爭執下,「問題只會愈搞愈大」。有網民便建議事主將家人多餘的鞋和衫捐出,又認為其親人是「病態購物」才會如此過火。
青協青年違法防治中心督導主任陳文浩指,與親人商討問題宜坦誠溝通,切忌「單方面做嘢」,因雙方對空間使用及物件價值的觀念有分別,「唔好認為物件唔重要就幫人掉」。
他又指,商討時要平心靜氣,勿講意氣說話,「可以講番唔夠地方存放的難處」;同時亦可讓父母或其他關係較好的兄弟姐妹作中間人勸說,若死結難解,則可向社工或親子衝突調解中心求助。
家人亂指摘 或成惡性循環
香港心理衞生會助理總幹事程志剛指,判斷親人是否病態購物,要從有否出現罪惡感、過度消費、社交變差或欠債等情況下手。程稱,病態購物與病態賭博性質類近,患者俱有成癮行為,且多數與抑鬱及焦慮有關,但要留意「過時過節因大減價而購物」,未必是病態行為。
程指出,病態購物者愛用消費提高情緒及自信,消除不安感覺,倘遇家人指摘,反會再消費解決不開心,構成惡性循環。「購物狂有時買咗衫,招牌都未剪就再買,即使家人幫佢存倉或丟棄,佢哋都唔知,反而若用關心態度,問下佢係咪找唔到卡數,等佢有自覺,會更易勸服對方接受輔導,評估有無其他精神問題」。
轉載自: 晴報
《說說心理話》:講講常見年輕人理財問題!想「人有我有」?認可理財社工分享理財觀念小秘訣!►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