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2019
趁墟不閱讀 競爭力成空
在社會一片負面情緒及暴力衝擊的陰霾下,香港書展今天揭幕。走過30年,香港書展在市場推廣及定位上無疑已取得一定成功,去年書展的人流及銷情不俗,入場人士和參展商都皆大歡喜,但作為本地年度文化盛事,書展在推動閱讀乃至文化風氣上有多大的影響力,仍值得探討。
一如以往,今年書展有近40個國家及地區、686家展商參展,期間有逾310場文化活動舉行,包括來自世界各地的作家及名人,與入場人士作近距離交流,分享閱讀心得的座談會,而同期還有運動消閒博覽舉行,令這個原以印刷刊物為主的的展銷會,更添「文教體育主題嘉年華」的意味。事實上,在書展場內展銷的也不局限於書籍,例如有社企便在場內銷售以香港事物為主題的桌上遊戲,是否「書」展,見仁見智。
香港書展成為「文化墟市」甚至「景點」並非始於今日,而會場能成為「打卡」熱點或時尚Icon等,就更是主辦機構市務人員夢寐以求的推廣效果,但人流眾多、參展商銷情理想,主辦機構乃至社會便不願借書展這個平台已有的優勢,進一步推動本地閱讀風氣和文化了?
書展是商業運作,凡事以商業考慮,無可厚非,但我們更相信,無論主辦機構、參展商或參與者,都會有推動閱讀風氣,提高本地文化水平的初心。
因此,入場人士有沒有買書,為甚麼會買或不買書?買了甚麼書,為甚麼會買這類書,以及買書後有沒有看或會不會看?此等都可能是關注本地閱讀文化的人士希望探討的問題。
古人說「開卷有益」,今時未必會比書展有售的「寫真」更真(實),而展商銷情也可能要靠昂貴的語文教材套件和補充練習支撑。市民買書或書展銷情並不能完全反映港人閱讀的風氣和習慣,但學校及家長在培養下一代閱讀習慣方面,就還有不少事情可以做。
日前有項家長調查就反映出︰一、逾95%家長認同培養子女閱讀習慣的重要,但就只有10%會陪子女到圖書館;二、子女功課忙,沒有時間閱讀,但較令人失望的卻是,三、76%子女對閱讀沒有興趣!若看看受訪對象的回應,不難看出他們及其子女都有閱讀甚至親子閱讀的習慣,但家長卻不能使多近8成的子女愛上閱讀,是學校功課真太多,還是家長在培養子女閱讀的過程中出了問題,相信都值得關注培育下一代的人士,一再留意的細節。
在資訊日趨「碎片化」的年代,閱讀不但對提升語文能力重要,而且對思考也十分重要。語言文字的載體固然不限於印刷品,但文字的盛筵卻每多在書中的黃金屋內設下,款待讀者。它可讓青少年讀者能更有系統地思考、更有條理地表達意念,又或進入無限想像及創意的空間。
要有良好的閱讀習慣,個人競爭力才可望有提升的機會,但家校有清楚為青少年點出閱讀的種種好處嗎?
轉載自: 晴報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