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3/2019
創科產業 覓才優先
香港不時會有本地某大學的研究團隊或某間中學的學生,成功開發嶄新技術或發明新產品的新聞,但這些創科好消息,往往在讚賞和掌聲過後,就難成氣候,不能再為本地創科發展營造氣氛,甚至不能為後來者樹立目標,讓整個社會得以凝聚創科的力量和精神,急起直追。
昨文有創科業內人士指深圳創科產業的發展現已領先香港10年!深圳去年的本地生產總值(GDP)也高達2.4萬億元人民幣(即2.84萬億港元)!帶動經濟發展迅速,創科產業功不可沒。其實,創科對深圳經濟所製造的效益,早見端倪︰2015年,深圳投放在研發的開支已近830億港元,而香港當年則僅約180億元,種瓜得瓜,深港兩地的創科賽跑,其實早有結果。
在大灣區發展規劃之下,香港以成為國際創科中心為目標,而中央則會在科研人員、資金等方面,逐步推出政策措施,包括對「孵化器」的補貼,以及只有在大灣區才有的資助,以示支持香港聯同廣州及深圳組成的「廣深港科創走廊」成為「亞洲矽谷」。
大灣區發展的框架公布後,香港如何與區內其他城市分工及定位便更加清晰。預算案中,所有就創科方面的撥備都值得支持,但其中對人才的培育就尤其值得支持,例如提高「研究員計劃」中的研究員每月的津貼;延長兩年的「博士專才庫」及「研究員計劃」至三年;資助500所中學設立「IT創新實驗室」等。
一地創科研究及產業的發展,很視乎人才的質與量,過去香港在吸引或留住相關人才的條件和誘因均不理想,希望預算案這些措施,都可留住和培育人才。
不過,與內地學生相比,香港的學生仍較少從事科研或報讀「學士後」的研究生課程,這對港生參與初創或在創科產業發展,都構成障礙。政府宣布大力發展STEM教育已有5年,但至今真正為創科額外播下了多少種子,便實在耐人尋味。
創科產業並不是單靠巨資便可堆砌而成,育才、吸才以外,香港最大的優勢仍是為創科項目引資。
無論是技術或產品,將科研成果商品化,並以市場力量,進一步將它產業化,才可持續吸引更多人參與其中,並由產業帶動經濟發展,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發展創科,政府遲醒總比不醒好。香港要後發先至,不但要集中在創科個別範疇用力,例如在生物科技、智慧城市、AI及機械人科技等範疇,而且要積極協助科研成果產業化,可見政府仍有大量工作要做,以追回過往已失去的時間。
轉載自: 晴報
樂本健【年度感謝祭】維柏健及natural Factors全線2件7折► 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