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9/2018
政策支援 對抗貧病
貧窮和疾病從來都是人生大挑戰,若貧病交煎,就更容易令人感覺生命黯淡。政府固然有責任發揮「社會安全網」的作用,以保障市民基本生活;同時,也要做好公共醫療保障,不要令有人會「有病無錢醫」。但每個香港人都要盡自己一分力,對抗逆境,自助助人,才是香港精神之所在。
樂施會近日發表報告指2016年,本港顯示貧富懸殊差距的堅尼系數創45年新高,最富裕的1成家庭月入中位數是最貧窮1成家庭月入的44倍!即貧窮家庭要工作44個月,才等如富裕家庭1個月的收入。此外,兒童及65歲長者的貧窮率亦分別高逾25%及36%。
如講貧富懸殊,不必說兩年前,德意志銀行最近也剛有此觀察︰全球最富裕的1%人口,其財富超過100兆美元(1兆等於1萬億),多於全球生產總值及所有央行的帳面資產總值!環球貧富懸殊的現象,是量化寬鬆(QE)的後遺症,政府應對社會貧窮,是否直接派錢,使基層生活沒那麼苦就可解決?值得深思。
今個財政年度「社會福利」已獲預留922億元,樂施會建議額外增367億元,即接近1,300億元的經常性開支,如其他開支比重不變,「社會福利」將成政府首要開支,香港變成福利社會,這是港人願見的嗎?
「長貧難顧,錢從何來?」看似涼薄,但也說出了殘酷的現實。今時香港幸有盈餘,有人就批評政府是不肯「派錢」,但派給誰、怎樣「派」(用?)如何派得其所,相信才是重點所在。
公共醫療一直是市民十分關注的政府服務,最近有病人組織促請政府支援罕見疾病患者,例如確立罕見疾病定義、增撥資源加強診斷等。我們絕對贊成政府對這批「病人小眾」要有實際支持,但面對各類病人疾病,政府又如何可全部應付,真正做到雨露均霑?無米之炊,的確難為了巧婦。莫說是罕見疾病,即使較常見的心臟血管疾病及癌症等,外科手術及其跟進的療程或藥物、設備,其實也所費不菲,一般市民根本難以負擔,不會讓人「有病無錢醫」,信焉?
強如美國,面對有如無底深潭的醫療及福利開支,也要步步為營,除非香港富如油國科威特,否則還須面對現實。對抗貧窮,政府要不至「愈扶愈貧」,就要授人以漁,並透過教育,以期改善跨代貧窮;對抗疾病,政府除在基層醫療加強保健工作之外,還須鼓勵,甚至強迫阻遏引致疾病的狀態,例如肥胖,並盡力降低醫療費用,包括打擊製藥的暴利和專利,否則,即使政府有如佛法無邊,也難普濟貧病蒼生。
轉載自: 晴報
《說說心理話》說說心理急救:遇危急事故應如何面對?點樣正確提供情緒支援?講錯說話容易造成二次傷害!►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