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7/2018
閱讀文化非趁墟
香港書展曲終人散,7日來天氣陰晴不定,甚至有打風威脅,但不少書商卻指人流及銷情都是近年最佳。書展對入場市民和參展商,無論買與賣,各得其所,自然皆大歡喜,但最重要的還是,這個「文化墟市」真正能夠延續閱讀和學習的風氣,為港知識型經濟鞏固基礎。
今年書展有近40個國家及地區、共680家參展商參與,期間還有逾300場各類型的文化活動舉行。作為本地文化及印刷品的展銷會,書展這個年度文化盛事,人流和銷售總額的反應往往不會令人失望。
不過,書展「墟冚」是一回事,但香港閱讀風氣在兩岸三地的華人社會中最為薄弱又是另一「故事」。書展既是城中盛事,會場、展區等都會是「打卡」熱點,很多人會視書展為暑假好去處或時尚icon,而嘉年華式的包裝,包括那幾百場文化活動,就旨在為不同年齡、不同喜好的讀者,提供「多元化」選擇,讓他們能夠透過「閱讀」,豐富文化內涵,擴闊視野。可是,這些「多元化」的選擇,不少都是「越讀」—超越了傳統閱讀的概念,而把書展變成了一個書墟、一個嘉年華會。
對參展、主辦及策展的機構來說,入場人數自然多多益善,至於入場市民有沒有買書、買甚麼書;買書後有沒有看,就不會深究了。參展商銷情如何,也不足以證明本地閱讀或文化風氣如何,因為今年書展較令人側目的,仍是一眾家長為子女搶購有折扣的補充練習,及每套售價逾2萬元的卡通人物英語教材套件。有專售補充練習的出版社加設收銀處,但等候付款的人龍仍比去年長三分二;另又有準媽媽為尚未出生的BB預購英語教材—這是「閱讀」,抑或文化,還是今時香港的「閱讀文化」?大家心照不宣。
閱讀對青少年汲取知識的重要性應無太大爭議,但在資訊爆炸的年代,資訊愈趨「碎片化」,閱讀對思考就愈為重要。原來,網絡資訊為要增強現場感,提供者會多寫短句和斷句,會減少描述及詳述過程的字句,又會多用「夠爆」而概括性強的關鍵詞,或只用表列和圖畫表達。
網絡上的資訊很多時並不會是語言文字的盛宴,反之不少卻是官能刺激下的思考陷阱,這對青少年有系統的思考、有條不紊的鋪敘和縷述、細膩的形容和表述,以及想像或聯想的創意空間,都造成極大的影響和局限。
今時家長望子女成龍的心態勢難以改變,我們只希望家長樂此不疲地督促子女做補充練習之餘,還願意買幾本子女喜歡讀的書,並給他們多些時間,讓他們可以看看心愛的書。
轉載自: 晴報
樂本健【活力健康 迎新年】維柏健B+C維他命 激抵買低至$99► 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