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3/2018
善用資源強化旅遊
財政預算案公布,政府將撥款5.66億元發展旅遊業。以今時政府的龐大儲備、近1,400億元盈餘,與其他經濟產業數以百、十億元計的預算相比,旅遊業這5億餘元真是「濕濕碎」。不過,預算雖較少,但公眾仍會期望,旅發局及業界會善用一分一毫,努力開拓來港旅客客源,使香港成為名副其實的好客之都。
若細看政府對旅遊業的撥款,原來其中有逾3億元是用來支持海洋公園發展教育旅遊項目;另3千萬元也要作為優化旅行社IT發展配對基金,只有2.26億元真正撥款予旅發局開拓市場,吸引高增值過夜客。
根據旅發局資料顯示,去年整體訪港旅客約5,850萬(人次,下同),按年升3.2%,其中過夜旅客約佔48%,有2,788萬,按年升5%。
其實,假如政府能好好掌握並分析去年這5%新增過夜旅客訪港的原因,了解港吸引遊客的亮點,做得對、做得好的繼續做、加強做,今後要維持旅客升勢相信並非難事。
旅發局主席林建岳提出旅遊業要朝3大方向發展︰一、與粵港澳大灣區合作,拓「一程多站」旅遊;二、發展香港深度遊,希望全港18區都有景點;三、每月舉辦大型活動。這3大方向,尤其是以活動帶動旅遊盛事,如4月的國際7人欖球賽、5月長洲太平清醮、8月動漫電玩節、10月單車節和網球賽等,都令人期待。
旅發局如何把2.26億元用得有效,相信頗費思量,但切不可像2013年政府向各區撥款1億元的社區項目,令人望穿秋水,又或白造一些形象工程,如在社區樹立雕塑、牌坊了事,甚至私相授受,招人詬病。
如發展深度遊,旅發局必須仔細研究。例如旅客會否可「深度」至到深水埗買布、長洲上香、南丫島考古,還待探究一下。
以深度遊招徠旅客,香港需要的是較強的「軟實力」,那是存在於社會、文化、人文精神的一種無形軟件,而不是那些容易過時的旅遊基建硬件。香港並不是沒有一些值得旅客再三回味的優勢,例如地道美食文化,只是尚待有心人努力發掘而已。
很多人都知道,21世紀,在傳統的名勝古迹、山川勝景之外,更多國家及地區都需要以「體驗」作旅遊的招徠,總之衣食住行、吃喝玩樂都是一場場軟實力的較量,而香港除要練好這些「軟實力」外,近年的國際體育及音樂盛事,例如Formula E(電動方程式)賽車及MAMA(Mnet亞洲音樂大獎)等,都是吸引旅客訪港的磁石,但最關鍵還是港人要好客,讓任何旅客都有賓至如歸之感,要做到就似不太容易,大家要繼續加油,擦亮香港招牌。
轉載自: 晴報
【你點睇?】民主派初選案,45名罪成被告判囚4年2個月至10年不等,你認為判刑是否具阻嚇作用?►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