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9/2016
還原民生議題 聚焦建屋房策
政府昨日就元朗橫洲發展項目所引發的風波解畫,公眾對答案是否滿意,見仁見智,大可各自再解讀、追問,但若把橫洲風波還原為民生問題去看,以平常心,客觀聚焦拆解,才是解決問題的正確態度。
政府在溝通和公布發展細則做得不好,但社會各界應該多做建議,而非一面倒追責。
橫洲發展項目由最初擬建17,000個公營房屋單位,大幅減至4,000個是問題焦點所在,餘下的1.3萬個單位怎樣補足才最重要,至於其他如「官商鄉黑」的指控、「誰人決定縮減發展規模」,甚至「政府高層內訌」等問題,在針對橫洲土地及建屋問題上,都是旁枝末節。
以今次被人詬病的「摸底」為例,有候任立法會議員以此批評政府,並要求「摸底」過程應該公開、透明。
其實,所謂「摸底」,在政府甚至任何機構一直存在,它與普通諮詢、公眾諮詢或徵詢持份者(包括地區人士)的意見性質相同,實不必因它有「摸」和「底」的字眼,而聯想到「不見得光」,或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開展任何政策或發展項目都需要時間醞釀,也要徵詢眾多持份者的意見,才可以更順利進行,這是現實世界中,不少要達至成功的實際操作上都需要的。有人說,像土地這種公共資源的分配應有高透明度,而且要光明正大,我們絕對同意,但君不見在貿易、外交上,兩個國家在談判、簽訂諒解備忘錄之前,事前不也多番「摸底」,才能促成合作?因此,作為令到事情更順利的手段,「摸底」並無不妥,只要按照具體情況溝通,合法協商便可,「摸底」只是諮詢的一種。若過早向公眾諮詢,便要透露發展藍圖,簡單如地價也即會飈升,同樣會有「春江鴨」因而受惠,反會製造另一種不公平。
由此可見,問題不在「摸底」,而在於有沒有利益輸送。同時,要留意在實際上利益交易或妥協可能也難避免,例如持份者想要A利益,政府就可能要以A利益去換取持份者同意放棄B利益,這是利益交易或妥協,否則,沒有任何「摸底」的溝通與了解,沒有了利益交換或妥協,萬事不成。
今時港府要發展土地,難像過去封建王朝,可不顧港人、各持份者的利益,也比像港英政府遷拆九龍城寨更加困難,若有人動輒站在道德高地加以追究、問責,則社會發展只會繼續停滯不前。
橫洲風波發展逾一星期,政府卻像被人拷問一樣,「打一下才答一句」這種「唧牙膏」式「分階段」回應並不明智,最好還是坦誠面對公眾,講清講楚,而最重要是沒有任何私人利益存在。現屆政府遇到的最大問題是誠信,管治危機實也源於此,不少人指特首是「全城最佳謊話人」,在此奉勸各位高官,經常要撫心自問、自省言行,處事更加要開誠心,布公道,對市民大眾的質疑也要解釋得一清二楚夠全面,才可重新贏得公眾的信任。
轉載自: 晴報
《說說心理話》 消費能獲取快樂?買不起,不如花光錢錢$$?「習得性無助」有何影響?一起看看正確理財觀念。►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