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1/2016
放下爭拗 促進民生議題
昨文談過施政報告中為「明天」所作的部署,但不少人仍會批評報告中對「今天」的建議做得「瑣碎」,平心而論,若大家認同「民生無小事」,這些有利民生的「瑣碎」或會比某些大道理、大原則等來得實在。
施政報告提出的安老扶幼方案,是值得大家肯定的。
香港社會的深層次矛盾並不容易紓解,也是「今天」難題的根源,其中又以房屋問題最為首要,但要闢地建屋安民,絕不容易;同樣,「今天」也有不少大型基建工程需要完成,例如高鐵、港珠澳大橋、「三跑」等,但現階段卻舉步維艱。眼前急需要完成的項目卻遭到立法會議員否決撥款,諸多阻撓,便都會前功盡廢,這正是議員應要反省的地方。
不少人以為,從制定政策、審議及執行政策都可由政府行政主導,一手包辦,其實,自回歸後,政府的施政效率,不可與港英時代相提並論。
港英時代,尤其是回歸前的彭定康政府,即使已有不少民選議員參政,但泛民普遍傾向支持彭督,而建制議員則被打壓,又不會「拉布」,那時的政府效率的確比現在高,施政也相對順利。
以回歸前大型基建計劃(玫瑰園計劃)為例,沒有類似以環評報告為由的司法覆核,赤鱲角機場和相關道路網絡等工程進展都較利落,主要因為回歸時間上的迫切性外,更重要的是,港人普遍都會覺得在港英政府領導下,官員的管治質素及執行力都比特區政府為佳,何況當時還得到未成為反對派的民主派議員「保駕護航」?反觀今時建制派對港府力推的政策就「保駕乏力」,甚至連會也不開,這些分別「拖後腿」及「幫倒忙」的議員,怎樣會令施政得見成效?
房屋、基建以外,一些長遠有利政治、民生的政策,如政改、退保、醫保等都因社會未能達成共識而要一再推遲,因此,在處理這些較具爭議性的社會議題之前,政府先積極回應「今天」民生議題,實在無可厚非。其實,所謂「較具爭議的議題」大多都是立法會泛民議員不予首肯的政治化議題,在一些涉及一國兩制、中港關係的大原則下,港府根本就不能,也沒有妥協的餘地。
「今天」,施政報告提出了落實免費幼稚園教育的政策,也推出了令長者受惠的具體措施,雖然扶貧、安老尚待進一步跟進,但以上提攜老幼的具體方案,仍是值得肯定的,若以「區議會式報告」來形容,並一筆抹殺施政報告對老幼的照顧,並不公道。
「今天」除了安老、扶貧等「大動作」仍要港府跟進之外,回歸逾18年來,對一國兩制、香港核心價值的衝擊與矛盾都不少,香港必須上下一心,共同面對挑戰,尋求共識,才可以在「創新經濟、改善民生」之餘,真正做到施政報告的主題:「促進和諧、繁榮共享」,港人才可繼續享有安定繁榮的「明天」。
轉載自: 晴報
樂本健【年度感謝祭】維柏健及natural Factors全線2件7折► 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