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2/2013
B股「翻身戰」
相比上海證券交易所A股的交易,B股自然顯得門庭冷落。不過,自從深交所上市的中集集團B股,以「介紹上市」形式,轉成港交所H股,首個交易日H股股價較B股最後收市價高出約30%,引起了市場廣泛注意。其後,隨著萬科B股醖酿「轉版」計劃,一個「B轉H」股熱潮開始蔓延,市場重新注意B股,以圖捕捉「B轉H」過程中價值重估帶來的升幅。
筆者多次提到,公司在内地和香港同時上市,分別被稱為A股和H股,雖擁有同等的權利,礙於境內境外資本流動限制,A股和H股的定價則出現巨大差異,A股從折讓20%到溢價一倍多均能找到例子;在上證掛牌的同一家上巿公司的A股和B股之間,差價亦十分明顯。美元計價的上證B股在折算成人民幣定價後,均較A股股價出現折扣,A股溢價最多一倍多。
儘管上證B股以外匯定價,但是2001年之後已經全面向境內個人居民開放。換言之,只要國內投資者有外匯就可以投資B股。近年民間持有外匯充足,並不缺乏合資格的B股潛在投資者。
照理低估值容易吸引投資者購買B股,逐步推高其價格,令AB股間的價格差異逐步收窄。不過,事實是B股的估值和流動性長期都較A股為低。一是囿於習慣,國內的投資者只願意「光顧」較為熟悉的和較多人參與的A股市場;而且股票交易的性質亦以投機為主,缺乏長期投資的興趣和意欲,兩個因素湊合在一起,令B股既缺乏炒作的參與者,又沒有炒作的主題,落得個交投疏落,成為被人遺忘的「角落」。
中集B股轉H股的成功,為市場提供了一個不小的炒作主題,市場憧憬類似的企業行動將接續而來,故此吸引了投機者抱著「買舊房等拆遷」(香港俗稱「舊樓落釘」)的策略投資B股。B股原本的功能是招募外資,但自從青島啤酒在H股上市後,B股集資模式日漸衰落。此外,B股市場現存企業的經營情況良莠不齊,並非每個企業均具資質和潛力,都能夠通過聯交所的審查轉版香港。押注「B轉H」轉版成功帶來豐厚利潤的策略,其實內藏重重風險。
既然投資舊房和押注B股轉版這般相似,我們不妨以上述的舊樓收購為例,談談這類策略的風險。譬如購買了市中心的舊樓等待發展商來拆遷收購,被收購的可能性當然較高,價格也會較好;相反若買了偏遠地區的舊樓,那無論被拆遷的可能和發展商的出價都會顯得較為遜色。此外發展商計劃收購的時間也不確定,除非有內幕消息(而且是真的內幕消息),否則重建時間可能一拖再拖。
把大部分的資金都投在了一個十年後才展開的拆遷項目,或者一個也許永遠都不會重建的舊樓項目上,不僅投入的資金被長期圈死,在收購消息的「炒作效應」消失後,舊樓價格還會錄得顯著的跌幅。因此,風險投資決策,必須謹慎三思。
【與拍賣官看藝術】畢加索的市場潛能有多強?亞洲收藏家如何從新角度鑑賞?►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