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9/2019
病人痛苦誰體恤 醫療系統待改革
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星光燦爛,人們不愁衣食;與此同時,港人心坎裡對醫療服務怨聲載道,床位擠迫、專科排長龍,都是無可否認的現實,是港人深層次的憂患。港府坐擁巨大財政儲備,面對市民「有飯食,沒心安」,不得不坐視不理。
筆者最近走訪了多個病人組織,了解精神病、腎病、眼疾、罕有疾病等病友及家屬的心聲。他們都認為,政府增加醫護人手不可少,且必須加大資源投放於藥物及福利配套,從而減低病人及家屬的壓力負擔。
新症排期太長易延誤病情
醫院專科排長龍,早令港人聞之色變。據醫院管理局預約新症數據,眼科以九龍東輪候時間最長,要等158星期,精神科輪候榜首也是九龍東,要等131星期。
青光眼病人組織「康青會」陳姑娘說:「我患上急性青光眼,沒有小心護理,一個月內右眼只剩下一、兩成視力。」可見,如果病人只知眼痛,沒有及時察覺並求醫,後果可以非常嚴重。
精神病人家屬組織「家盟」執委劉錦虹說:「如果一個人情緒病維持半年,病癥持續沒有改善的話,有可能演變成精神病;原本情緒病由心理輔導的,變成要藥物治療的精神病。」因而,要是不懂得及時處理的話,要排期逾兩年輪候看精神科醫生,對病人及家屬來說有可能變成悲劇。
由於醫生不足,不少病人及家屬投訴,覆診排期以數個月甚至半年計,跟醫生見面卻僅幾分鐘,根本無法深入了解病情。有些病人未必口齒伶俐,病情還沒說清楚,又要急急腳離開。再說,長期病患者覆診,每次都換上不同醫生,每次都重新翻看病歷,對病因有不同說法,這令病人疑惑。「有時病情有變化,需要換藥,必須取得主診醫生同意,但卻找不到主診醫生。」一名葵涌醫院精神病人如是說,他盼望醫生診治的制度可以靈活一些。
香港應引入先進藥物
香港罕見疾病聯盟主席曾建平說,不少罕見病藥物非常昂貴,有的貴至每年24萬至60萬元不等,並非普羅市民可以負擔。2017年4月11日一名30多歲患有結節性硬化症女士在立法會公聽會上哭訴,並隨即23日不幸病逝,引起社會迴響,政府在數月後才將她服用的藥物納入醫管局藥物名冊。病人組織期望政府應先知先覺,把海外新藥及早引入香港。
另一名精神病家屬朱先生說,「政府最好選用正裝藥品,不要選用A貨。A貨藥效始終不及正裝藥物。有病友服食同一名稱的藥物,正裝藥物的效力,比較公立醫生提供的A貨藥,要好得多。」
說到藥物,副作用非常嚴重,令病人苦不堪言。康和互助社聯會執委林倩雯說:西藥藥性強,傷害肝腎內臟、有的甚至導致失禁….. 現在內地是中西醫合壁,但香港西醫又不容服用中藥調理,病人長期服用西藥毒素多,如能配合中藥排毒及調理,有助緩減病人體質衰弱。
推動醫社合一
病人因患病痛不欲生,經濟負擔重,卻又難以覓得工作,政府應推動醫療及社福合作,協調病人的復康、生活及就業需要。
腎病病人組織「紅豆會」主席戴泳廷指出:「病友經常到醫院洗血或覆診,令僱主不願聘用;況且我們的體力不及正常人,根本就業有困難,因此我們多年來爭取傷殘津貼。」
「家盟」執委甄偉雄說:「精神病人是須要外出舒展身心,改善精神狀態。因家裡有病人,經濟負擔沉重,我們認為政府應資助家屬交通津貼,享有兩元乘車優惠,鼓勵家屬陪同病人外訪。」
路向四肢傷殘人士協會副主席蘇永通認為,傷殘人士就業困難,政府雖有指引鼓勵企業招聘傷殘人士,但不少僱主對傷殘人士歧視。
改善醫療系統莫遲緩
團結香港基金發表多份醫療報告,強調香港要發展基層醫療,實施醫社合一,以及增加醫生人手。病人組織紛紛予以認同,認為引入海外醫生急不容緩,且認為海外資深醫生在公營醫院服務多年後,應容許他們成為正式註冊醫生,為海外醫生來港服務提供誘因。
此外,病人組織關注,本港醫療系統也應重新評估私營界別的輔助角色。基金會建議,當局應研究私營界別在基層醫療、健康防護、慢性病管理、長期護理的作用,發揮更具策略性作用。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