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1/2015
在地讀書會 咀嚼穀粒感受土地
這代豆丁的課外活動,不一定要上興趣班,或到主題公園。前年「綠腳丫」的出現,由家長自發組織不同讀書會,與子女探索社區的活動,親子活動也慢慢起革命。由綠腳丫提供資源,不少家長也蠢蠢欲動,自組讀書會,慢慢吸納更多參加者。愷苗親子讀書會便是其中一個。
紮稻草人時,爸媽與小朋友無分彼此,一起合作,每個家庭都非常愉快。
綠腳丫親子讀書會的活動,不少甫推出便旋即額滿。他們另有家長義工計劃,而愷苗親子讀書會的核心成員之一Sara,便是其中的義工,她與其他媽媽於今年5月另組讀書會,由綠腳丫提供圖書、活動路線等資訊,再吸納更多爸媽聚在一起,分享在地閱讀樂趣。短短半年,她們自行組織屋村收菜體驗團、國際十字路會水資源體驗等七個活動。
Sara本身當行政,育有兩名兒子,她直言身邊的媽媽圈內有升小學的孩子,因為功課、課外活動關係,要聚在一起不容易。「升小一,學校對孩子要求突然高了很多,我們都擔心難以再搞活動。」今次的「塱原傾聽自然讀書會」,由長春社派員導賞,帶領孩子看稻田,沿途認識田野生態和紮稻草人,而愷苗的媽媽義工則講黃春明的《小麻雀·稻草人》,小朋友手執串串禾稻,即席咀嚼穀粒,相信更能領會故事的情節。原本由Sara講故事,剛開始不久小兒子便纏著她,另一位媽媽即時機警的接著講下去,這可說是媽媽主持的讀書會有趣之處:不用深究媽媽是否有特別講故事技巧,事實上每位小朋友也會乖乖聽人家媽媽講故事。
媽媽爆發力量
Jasmine 負責讀書會的美術設計,也是今次活動的大會攝影師。
Sara笑道,先前從沒有搞活動經驗,一切邊學邊做,更令她發現不少媽媽各有本領:像另一位核心成員Jasmine,育有一名五歲兒子,任職設計的她負責讀書會的美術設計,甚至當活動的攝影師;有媽媽懂得做環保酵素,熟悉行山路線;Sara不是從事文字工作,不過她捎來的童書介紹文字,文筆真摯,集合所有媽媽,便大有力量,組織活動時各展所長。「搞活動也是勇字當頭,不要想太多,甚麼保險,怕有沒有人參加,怕小朋友失控,愈想你愈不會搞。」
未參加這類探索社區的在地讀書活動,Sara坦言跟兒子最常去博物館,安排他們上興趣班。丈夫陳先生說:「我們以前多看戲行書局,全都是冷氣地方。」有兒子後,有種動力驅使夫婦倆改變:「當你帶個仔去沙灘,他怎樣也不肯將腳放在沙裏,有段時間甚至不肯坐地下因為覺得髒,我便開始覺得不妥,嬌生慣養、過份奄尖,沒有孩子應有的生命力。我希望他們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享受玩……這裏怕污糟,那裏怕蚊咬,又怕痛,他便會錯過享受遊戲的機會。」
從自然中學習
席地而坐,禾稈草做地蓆也挺舒服,小朋友可享受這種另類的聽故事經驗。
若本著陪太子讀書的心態,父母不會享受活動。採訪時見Jasmine異常投入,孩子可用望遠鏡看蒲葵樹上的蝙蝠,她便說:「小朋友看完,媽媽可否排隊看?」放穀粒入口,她其實興奮過其他小朋友;在地下發現不同穀粒,她不住叫兒子細看──媽媽的好奇心,也是孩子探索知識的最大力量吧!
重過一次童年
Sara覺得香港兒童讀書壓力大,給予他們多些戶外親近大自然、接觸社區的活動,才更有活力、動力。
Sara說,有了兒子後像重過了一次童年:「去博物館,是你教他;放他們去公園,是自己玩;這類大自然活動,父母與子女沒有人是導師,大家也是一樣,可以一起玩、一起發掘,那種默契非常好。」她強調,不是要兒子重過自己的童年。「是我要審思給他過一個怎樣的童年!」自嘲屬「離地中產」,就是與兒子一起藉童書探索香港,才令自己改變:「你愈認識自己生活的社區,愈發覺自己很愛這裏。」跟子女一起活動,不是犧牲自己時間,而是彼此同樂。參加這類在地讀書會,大小朋友也有機會一同認識自己的土地。
轉載自: 晴報
《說說心理話》說說心理急救:遇危急事故應如何面對?點樣正確提供情緒支援?講錯說話容易造成二次傷害!►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