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22
基層醫療藍圖出爐 倡1人1家庭醫生 明年推資助睇私醫
【晴報專訊】本港公營醫療體系負擔沉重,政府推算到2039年,全港有300萬、即37%人口有慢性病,即「3人同行必有1病」。醫務衞生局昨發表《基層醫療健康藍圖》,提出在社區發展預防為重的基層醫療體系,設《基層醫療名冊》方便市民求醫,亦會透過「一人一家庭醫生」及18區地區康健中心跟進市民健康。
當局計劃先在明年第2至第3季推出「慢性疾病共同治理計劃」,收費以「共同承擔」為原則,但會資助市民在私營醫療接受篩查及治理,初步涵蓋高血壓及糖尿病,惟資助金額未定。有病人組織質疑成效,期望提供全額資助。
「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料明年第2至第3季推行,會先針對糖尿病及高血壓。
公院醫療體系長期瀕崩潰,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指,當局推算本港到2039年會有300萬慢性病病人,而第5波疫情已反映以往過分依賴醫院及專科,未來應以「預防為重、社區為本、家庭為中心」,希望讓市民「長啲命、遲啲病」,更助節省公帑。
盼市民「長啲命遲啲病」 多方改革
《藍圖》提多個改革方向,包括建立社區基層醫療系統,以18區地區康健中心為基礎,中心成「超級聯絡人」助市民預約不同服務,又鼓勵市民登記自己的家庭醫生。現時《基層醫療指南》會發展成《基層醫療名冊》,要求提供基層醫療健康服務的家庭醫生和醫療專業人員登記加入,方便市民選擇,亦要求醫護定期進修保證質素。目前全港有1.5萬醫生,約2,600人在指南名單上。
政府公布基層醫療藍圖,提出多個改革方向,包括建立社區基層醫療系統。
局方發言人形容,《藍圖》是醫管局1991年成立以來最重大醫療改革,望透過地區康健中心及不同推廣,扭轉市民「有病才求醫、一驚就衝到急症室」的觀念,由他們信任的家庭醫生協助把關。
今年施政報告已提出「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當局料明年第2至3季推,盼透過及早識別及介入,延遲病人出現併發症,紓醫院及專科壓力。醫衞局副局長李夏茵指,若未知自身是否有糖尿風險、又年達45歲以上、有體重過高等風險因素,可透過計劃經康健中心轉介到跨專業服務,包括營養師及護士等,助改善生活習慣。計劃先針對糖尿病及高血壓,基層醫療健康發展督導委員會召集人梁卓偉指兩種疾病是不少慢性病的「底因」,如糖尿控制不好會演變腎病。
「慢性病共治計劃」 組織盼全額資助
當局指計劃將以「共同承擔」為原則,讓負擔能力較高市民使用政府資助的私營服務,公營普通科門診則優先助弱勢社群。發言人指市民目前負擔的醫療費用已不少,望透過整合資源,讓市民「用得其所」。惟收費水平未定,當局指會參考現時醫管局「公私營協作計劃」,梁卓偉相信與市民在公營系統接受相同服務的差價不會太大。但關注病人權益的社協社區組織幹事彭鴻昌擔心,計劃或會因市民健康意識不足,以及未有醫患互信,如同地區康健中心難招募參加者,冀當局提供全數資助。
另政府又會將長者醫療券金額由2,000增至2,500,惟長者要先將1,000元用於指定基層醫療服務,鼓勵他們管理健康,用完會再獲發額外500元。當局會成立基層醫療署及策略採購統籌處,負責整合現有資源,集中採購所需私營服務和設計資助安排。
「醫健通」轉型 1人1醫療戶口
《藍圖》建議長遠將現時的「醫健通」,轉型為綜合系統「One eHealth」,建議先強制所有在《基層醫療名冊》登記及參與政府資助健康計劃,如疫苗接種資助、長者醫療券等的基層醫療專業人員必須使用醫健通,長遠建立香港的醫療數據資料庫,以及成為個人化的健康管理工具,實現「一人一醫療戶口」。針對現時私營服務上傳數據情況未如理想,當局會推一筆過資助,讓私營供應商改善連接。
醫衞局發言人又指,醫管局普通科門診病人易「有入無出」,源於難在社區覓人跟進,致無法出院。《藍圖》則提出建立基層醫療與專科及醫院間的雙向轉介,讓社區醫生能及時轉介病情嚴重的病人到專科及醫院接受治療,而病情穩定者則可留在社區。
轉載自: 晴報
【與拍賣官看藝術】走進Sotheby's Maison睇睇蘇富比旗艦藝廊!蘇富比如何突破傳統成規?►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