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4/2010
沒有網絡的日子
以前不敢想象沒有網絡的日子會是怎樣,但過了十天,發現自己竟然不想打開電腦了。
這幾年,我養成了一個壞習慣:每天24小時,幾乎都要掛在線上。離開電腦幾個小時,便覺得不自在。而生活中的大小事,也喜歡依賴網絡,尋找出行路線、看看哪些餐廳好吃、甚麼地方好玩、網友又分享了甚麼實用貼士......
復活節假期,我出門旅行,臨行前一直在猶豫要不要帶著電腦。“不要帶了,出去玩還帶電腦,難道要把自己束縛在網上錯過美景?真的有急事,隨地都能找到電腦。”朋友幫我分析。
第一天去到廈門,便直奔依山傍海的廈門大學。校園很美,一邊是南普陀寺,一邊是白城海灘與胡里山炮台。而校園裏的建築也是中西結合,風格與別不同,被當地人稱為“穿西裝,戴斗笠”:翹起的紅色飛簷下面,是西式的花崗岩樓體,以及一排排羅馬廊柱。
這種中西合璧的建築風格,與廈門大學的創始者陳嘉庚有關。他17歲赴新加坡經商,後來回到家鄉興辦教育,1921年又創建廈門大學,由辦學費用到教員的聘請、校園的選址設計都由他一手操辦。廈大也是中國近代第一所由華僑創辦的私立大學。
所以提到廈門大學,便繞不過這個名字。後來遇世界經濟危機,陳嘉庚仍多方籌措經費,“寧可變賣大廈,也要支持廈大。” 一直堅持到1937年,他才無條件地將廈門大學獻給政府,改為公立學校。為了紀念他,校園的主幹道上,設有陳嘉庚紀念館和雕像。
正因為這所大學的獨特魅力,遊客便把廈大當成了必遊之處,從南普陀寺出來後,便直入廈大校園。校方沒有辦法,便在所有校門設卡,非校內人士一律不得進入。
我同其他人一樣,也想進去一睹校園風景。記得在網上見過一份“攻略”,教大家如何避開校門,進入學校。可是手邊沒有電腦,只好叫朋友代查一下。朋友回覆說,要從宿舍區進。我便順著學校外牆走下去,見到一個當地人模樣的,便問,怎樣可以到宿舍。
那人說,還有半個小時的路程。我不免嘀咕,“還有這麼遠呀,我不過是想去校園內轉一下。網上說……”對方聽我抱怨,便說:“又是網上的東西!你們年輕人都喜歡依賴網上的東西。它給你指了一條最遠的路。”
對啊,為甚麼我就在校園旁邊,周圍大都是學校裏的人,可還要依靠互聯網呢?我趕忙向他打聽。“順著你面前這個人行天橋過去,然後從那棟白色建築物穿過去,就是了。”原來這麼簡單,路就在眼前。
餘下的這些天,我也不再費力尋找電腦了,似乎也沒什麼不妥,慢慢適應了這種沒有網絡的生活。遇到不認識的路,看下地圖,或是張口問下路人,而不是依賴 “網上攻略”;晚上看看電視,與人閒聊一下,而不是抱著電腦打遊戲,聊MSN……我並沒有像最初想的那樣,不掛在線上,便不自在。奇怪的是,回來之後,我也不想打開電腦了。
【你點睇?】有學者倡60至65歲以下長者之2元乘車優惠,設每月補貼上限700元,你點睇?►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