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2/2010
漸漸消失的年味
今年春節,遠沒有想象中熱鬧。街上的燈飾沒有完全亮起之前,除夕就已經到了。年夜飯結束後,照舊一家人圍坐在電視機面前,看春晚、包餃子。
零點鐘聲之前,和家人下樓放煙花,完全沒有前幾年的盛況。而一過12點,鞭炮聲漸少,只零星聽到一些劈里啪啦的聲音,不成氣候。初一早上,我也沒有被開年的炮仗聲吵醒,難得睡了個安穩覺。新的一年就此開始了。
過年的那種味道在慢慢消失,春節晚會也不是必看的節目,串門拜年的親戚也少了,大家通一個電話,甚至發一條短信就好了。還有一些朋友,早早的出去旅行,到國外避年。
去年我在廣州過新年,過年的習俗,和北方差異很大。大家吃過團年飯、會去逛花市,桃花、金桔樹、蘭花開的異常燦爛,年味十足。除夕之夜,幾乎所有人都在街上,熱熱鬧鬧。而春節晚會也只有在北方才流行,也許是因為氣候的關係,大家只能呆在室內。另外,南方人過年也沒有吃餃子的習慣,剛聽說時,還頗為詫異。
南北不同的差異,還體現在紅包上。香港人將紅包稱為利是,也就是討個好彩頭的意思,裏面的金額一般都是10元、20元,而且不會出現百元、千元鈔的。逢年過節,多是兩封利是一起送出,既代表了夫婦兩人的心意,大概也有好事成雙的意思吧。
而在北方過年時候,大人會給小孩子紅包(壓歲錢),少則100元,多則上千。小時候,每年我都會收到幾筆數目不小的壓歲錢,可以開開心心的過大年。
沒想到,在香港,今年我又收到了小小一筆“利是”。初四上班,同事都在興高采烈的發利是,討利是。規矩很簡單:結了婚的要包利是給沒結婚的,沒結婚的可 以“厚著臉皮”四處討,大家有說有笑,喜氣洋洋。
一天下來,我手裏竟有10幾封利是!回家以後,便像小孩子撥開糖紙一樣,將利是一 封封拆開,甚是有趣。還有人打趣說:“單身的好處之一便是可以每年收到紅包,而不是給別人包紅包!”
雖然沒有在香港過年,但我也早早去維多利亞公園體驗了一下年宵花市的氣氛。與其說是花市,不如說這是一個創意市集,攤主多是80後、90後學生,賣創意、並親力親為的拿著大喇叭筒吆喝販賣。還沒到新年,人已經多的將整個維園攤位塞滿,只能隨著人群慢慢向前移動,快不得。
今年是虎年,年輕人便設計出多款老虎咕臣、虎爪玩具、還有可以穿去參加party的虎女郎裝扮……花市除了給市民學生提供做生意的平台,也給香港的政治組織提供宣傳和亮相的舞台。除了大喊口號之外,他們也請來書法家為市民寫春聯,吸引大批市民駐足。這種兼容並包的年宵花市,也只有在香港可以看到。
【與拍賣官看藝術】畢加索的市場潛能有多強?亞洲收藏家如何從新角度鑑賞?►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