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2019
港人對在大灣區生活工作的評估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香港、澳門回歸祖國後,粵港澳三地合作頻繁,依據兩個特區及廣東區內九個城市的發展優勢,區內發展初步形成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先導、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體的產業結構,於2017年大灣區經濟總量約10萬億元。早前發表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分別從規劃背景、總體要求、空間佈局及發展重點作出指導性思想的陳述。對中央而言,粵港澳大灣區能成功發展,發揮協同效應將有助兩個特區、兩個中心城市及其他區內城市共同並肩發展,又為中國開放下一階段注入新動力,亦藉此吸引海外資金及人才到區內發展,再次壯大內地下一個發展階段。對於這個被描繪成為天下難得、千載難逢的區域發展機遇,港人又有何看法?本文扼要報導有關由嶺南大學與中山大學於去年8月在本港進行有關《大灣區地區意見調查》。
大灣區地區意見調查
這次電話民意調查由嶺南大學研究生部以及中山大學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委託嶺南大學公共管治研究部進行,其目的是了解香港公眾對大灣區地區的意見。是次民意調查在2018年8月15日至27日進行,並以18歲或以上的香港居民為訪問對象。本次民調所使用的電話號碼是以隨機抽樣方式於本部門的電話號碼庫中抽出,然後再把電話號碼的最後兩位數字以隨機數字代替;在接通電話後,我們在住戶內再以隨機抽樣方式選取一名合資格的被訪者。我們最後完成共1033問卷,回應率是31.7%,在95%信心水平下,抽樣誤差約為± 3.0個百分點。本調查主要分為三部分:(1)與大灣區地區的關係;(2)與內地人的關係;和(3)到大灣區生活的擔心。本文集中分析港人到大灣區生活的評估。
(一)到大灣區生活的擔心
調查詢問被訪者有關「到大灣區生活,是否擔心找不到合適的工作」相關問題,當被問及如果要去大灣區生活,是否擔心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時(0 分表示「非常不擔心」,10 分表示「非常擔心」),有兩成九(28.7%) 的被訪者的評分是0–4分,一成五(15.2%)的評分是5分,三成六(36.2%)的評分是6–10分;平均評分是5.05分,中位數評分是5分,眾數評分是0分(見附表20)。我們利用方差分析(ANOVA),研究不同社會經濟組別中的不同子組別對如果要去大灣區生活,是否擔心找不到合適的工作的平均評分是否相同,結果顯示:
(1)30-49 歲的被訪者的平均評分較高(較擔心),而50 歲或以上的平均評分則較低(較不擔心)(p 值為0.000);和
(2)有工作的被訪者的平均評分較高(較擔心),而沒有工作的平均評分則較低(較不擔心)(p 值為0.001)。
(二)調查又觸及「到大灣區生活,是否擔心與親友的聯繫會疏遠」的議題,當被問及如果要去大灣區生活,是否擔心與親友的聯繫會疏遠時(0 分表示「非常不擔心」,10 分表示「非常擔心」),有四成六(45.5%)的被訪者的評分是0–4分,一成五(14.5%)的評分是5分,三成(30.1%)的評分是6–10分;平均評分是3.99分,中位數評分是4分,眾數評分是0分(見附表21)。我們利用方差分析(ANOVA),研究不同社會經濟組別中的不同子組別對如果要去大灣區生活,是否擔心與親友的聯繫會疏遠的平均評分是否相同,結果顯示:
(1)18-29 歲的被訪者的平均評分較高(較擔心),而50 歲或以上的平均評分則較低(較不擔心)(p 值為0.000);
(2)男性被訪者的平均評分較低(較不擔心),而女性被訪者的平均評分則較高(較擔心)(p 值為0.040);和
(3)香港出生的被訪者的平均評分較高(較擔心),而內地出生或不是香港也不是內地出生的平均評分則較低(較不擔心)(p 值為0.000)。
(三)我們又向被訪者提問,「如果要去大灣區生活,是否擔心不習慣當地生活」(0 分表示「非常不擔心」,10 分表示「非常擔心」),有三成八(38.1%)的被訪者的評分是0–4分,一成六(15.6%)的評分是 5分,三成五(35.1%)的評分是6–10分;平均評分是4.67分,中位數評分是5分,眾數評分是0分(見附表22)。我們利用方差分析(ANOVA),研究不同社會經濟組別中的不同子組別對如果要去大灣區生活,是否擔心不習慣當地生活的平均評分是否相同,結果顯示:
(1)18-49 歲的被訪者的平均評分較高(較擔心),而50 歲或以上的平均評分則較低(較不擔心)(p 值為0.000);
(2)有工作的被訪者的平均評分較高(較擔心),而沒有工作的平均評分則較低(較不擔心)(p 值為0.017);
(3)男性被訪者的平均評分較低(較不擔心),而女性被訪者的平均評分則較高(較擔心)(p 值為0.004);和
(4)香港出生的被訪者的平均評分較高(較擔心),而內地出生或不是香港也不是內地出生的平均評分則較低(較不擔心)(p 值為0.000)。
(四)我們又向被訪者提問「如果要去大灣區生活,是否擔心享受不到在香港的社會福利」(0 分表示「非常不擔心」,10 分表示「非常擔心」),有三成三(32.7%)的被訪者的評分是0–4分,一成三 (2.5%)的評分是 5分,四成三(42.5%)的評分是6–10分;平均評分是5.29分,中位數評分是5分,眾數評分是0分(見附表23)。我們利用方差分析(ANOVA),研究不同社會經濟組別中的不同子組別對如果要去大灣區生活,是否擔心享受不到在香港的社會福利的平均評分是否相同,結果顯示:
(1)18-49 歲的被訪者的平均評分較高(較擔心),而50 歲或以上的平均評分則較低(較不擔心)(p 值為0.000);
(2)有工作的被訪者的平均評分較高(較擔心),而沒有工作的平均評分則較低(較不擔心)(p 值為0.017);和
(3)內地出生或不是香港也不是內地出生的被訪者的平均評分較低(較不擔心)(p 值為0.001)。
討論與分析
根據上述的調查發現,受訪港人在去年8月被問及有關到大灣區發展時,特別對在灣區內生活和工作考量時,他們對享受不到在香港的社會福利的擔心程度平均分是5.29分,亦不少受訪者擔心找不到合適的工作,與此同時,對與親友的聯繫會疏遠的擔心程度也有所擔心。上述有關調查於2018年8月進行,今值綱要正式於日前發表,綱要已明確指出讓灣區內人民多往來,推動兩區九市的人流和物流,在不同政策配罝,例如教育、醫療、福利、稅收、資訊流動等,都必須作出全盤檢視,彈性靈活地配置,以利民便民為首要,才能政通人和,依據民心、民情、民需、民本為依歸,制定政策使區內人民心民相通,共創灣區發展未來。故此,嶺南大學與華南理工大學將共建跨校「粵港澳大灣區社會治理聯合研究中心」,主要針對社會變化、民心、民情及社會政策及治理進行研究,藉此促進政策設計順應民情,更「貼地」配合民生議題,共建大灣區「以人為本」的公共及社會政策研究的中心。
樂本健【年度感謝祭】維柏健及natural Factors全線2件7折► 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