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2/2017
理財不精 雞犬不寧
今天大年初十,先祝各位雞年豐盛,事事如意!當大家在比較哪間企業的開工利市最大封,筆者在此想為大家「開估」︰當三月財政年度埋數時,特區政府盈餘應該會逾900億,是鬍鬚財爺一年前估計的八倍多,足以每位港人派$12,800利市,只差20%就等於就業收入中位數!換言之,無論你年紀大小,有否工作,幾乎人人都可多個「雙糧」。
政府空有財政儲備,不能為市民解決生活困難,再多盈餘也沒有意義。(資料圖片)
不過,過去多年,雖然每年都錄得相等於開支近30%的實際財政盈餘,不但沒有為港人帶來「逗超級大利市」的喜悅;反而留下愈來愈多的怨氣及矛盾。
硬件缺乏投資 通脹蠶食增長
六年前,政府向每人派發6,000元,可能給市民帶來幾個星期的開心,讓大家可以換部新手機。但當公立醫院內科專科新症的初診輪候時間,在五年間增加了1倍到近50個星期,而且病床「常滿」;我們值得反思,若將當年的380億元用來建新醫院,肯定能為更多市民買來60年的安心。真正為民著想、與民同行,對社會有承擔的官員,不可能放棄投資關乎市民健康甚至性命的社會硬件,反而用來買極短期的零落掌聲。
來屆政府若不糾正理財哲學,重新聚焦以民為本,積極投資經濟、教育,滿足社會需要,也為年輕一代把握發展機遇、把長遠的稅基做大做穩;那麼在亞洲這個全球最高增長地區,香港勢將被同區更積極有為的對手打垮,全民福祉也就「係咁先」。
當掌管經濟、財政、土地發展大權於一身的官員,沒有適當投資社會經濟硬件,把香港「生意」的規模做大做精,致令今天樽頸處處,供不應求,市民、顧客不但得不到一貫的高質服務,而且令價格飛升,受苦的最終還是百姓。
樓價持續飛升 未能增加供應
應投資在香港的不投資,反而把盈餘投在國際股票債券上,整體後果慘不忍賭。上屆財爺的九年任期間,外滙基金只錄得15%的總回報,跑輸同期的35%通脹,實質回報是負20%!本來,在這9年間家庭收入中位數增加了46%,應令市民開顏,但經35%的通脹蠶食後,每年實質增長只得1.2%。當中受苦最大的,莫過於要租住私樓的家庭,和正儲錢買樓的年輕人,前者面對私樓租金同期飛升65%,遠高於一般通脹,令他們的購買力不升反跌。勞動付出與收穫成反比,市民覺得生活逼人,亦因此中產家庭也沒有生兒育女的打算。
自置居所是唯一可以防止加租之苦的方法。但可惜,無論中產家庭或年輕夫婦多努力工作,他們的收入都遠遠落後於像坐火箭升空,上升了176%的樓價。難怪市民會覺得努力工作的成果,只是生活質素下降、劏房蔓延、社會不公義、「有樓」和「無樓」者的資產懸殊、置業「靠父幹」、做「樓奴」、地產霸權、官商勾結……等指控。土地短缺不止令社會分化,亦增加了服務業的成本︰寫字樓租金暴漲70%,當然吃掉中小企業的收入,更令全港僱主將本來可加給員工的薪水交給了業主。
所以,雖然很「老套」,但今天的眾多社會經濟問題,根源還是土地!須知道,香港的通脹有近一半源自住宅和商業租金。試想想,若我們在九年前便著手造地,力控租金升幅和通脹,同樣46%的收入增加,面對10%(而不是35%)的通脹,市民實質感受到的加薪幅度便有天淵之別!舉另一個例,若一個退休人士在過去六年,用積蓄投資股票,即使賺到4%的年回報,也只是僅僅跟通脹打和;試想像,若同期的通脹不是4%而是1%,擁有流動資產的長者便可以輕鬆地照顧自己的退休生活。當通脹長期高企,最痛苦的莫過於靠積蓄過活的退休長者—幸好過去幾年總算有「長者生活津貼」這個重要扶貧措施,為長者帶來及時雨。
當財政儲備投資跑輸通脹達20%,以今年三月將逼近10,000億的儲備推算,我們等於輸掉2,000億的回報,規模之大足以支持20萬個公屋單位!更甚者,即使今天我們取回這2,000億的回報,也已經追不回九年前便應該建的醫院、公屋、商場、寫字樓,以及本應屬於我們的美好未來。作為2010年起「房屋用地供應督導小組」及2013年改組為「土地供應督導委員會」的主席,上屆財爺實應及早對症下藥,作出反應;而不是為自己連續七個財年、年年都錯估盈餘三成的「政績」沾沾自喜。
只懂保守節流 財策淪為空談
現今的香港社會和經濟,在很多方面都需要投放更多的資源,以後更會隨著人口老化而可能倍增。面對這個情況,我們起碼有三種策略︰
一、今天盡力儲蓄和節流,日後有需要時,便用儲備應付;
二、把握市場上已出現的各種結構性機遇,加快發展經濟,長期增加政府收入;
三、進行「防患於未然」的社會投資,讓今天增加的開支,為我們免卻日後更大筆、更長遠的負擔。
舉個例,若政府加強健康生活教育,令退休人士更懂照顧自己;增加社區設施,幫助我們的長者保健得宜,體魄強壯,減低他們患病住院的頻率/時間,便等於為政府節省緊急醫療(acute care)的重大開支。更重要的是,令長者身體健康、安享退休生活,對他們自身及家人,可謂無價之寶的回報。
若以一間企業來打比方,作「儲蓄及節流」選擇的,是個「出納員」的想法,就是只看着今天錢箱有多少現金,來決定明天用多少錢。但真正具前瞻性、有遠見、精於策略的「財務總監」(CFO),肯定不會只是盲目儲錢,也會走另外兩條路。他會因應將來的龐大開支,今天便著手擴充有賺錢能力的生意,長久增加收入;同時作出投資,推出能增加營運效率的政策,以求長期節省更多成本。
無論如何,當香港的土地和勞動力都已經完全就業及飽和,便代表我們的經濟早已達容量極限,受制樽頸。在這樣的情況下,任何增加容量的投資,無論匯率、息率、環球經濟環境如何波動,對香港而言都是穩賺不賠的項目,令全港700萬人,全民受惠。以賣地為例,香港私樓單位平均面積在過去20年只能原地踏步,由經濟及人口結構帶來的強勁剛性需求完全被擠壓,所以今天在港何處賣地也有強烈承接。
休養生息失效 莫再蹉跎歲月
公帑來自納稅人,當然應「用在刀口上」;因此,公共投資也應「投到樽頸上」。例如,作為「起動九龍東」計劃一部分的啓德新發展區,住宅地皮自2013年起陸續推售,每呎地價在兩年半間躍升一倍!當一個全無名牌效應、無往績可尋的新區,地價都有如此表現,便充分反映了土地需求極為龐大,根本完全「唔憂賣」。
另一個例子,是近日剛通車的南港島線,把來往中區與南區的車程縮短近1小時,讓苦候鐵路多時的南區居民有更多時間,不論是陪伴家人還是工作賺錢,都是實際利民的回報。除此之外,這個本來欠缺生氣的舊工業區,還因鐵路開通而全面活化,多了幾間五星酒店、工廈被活化成初創企業孵化器(如Gensis);又例如,今個月截標的鴨脷洲前駕駛學院地全海景地皮,市場估值逾100億,這一切都充分反映,因鐵路開通帶來的增值,肯定比政府在該區的基建投資高數以十倍。
亦正因如此,只要政府「順市而行」,把握市場已經充分引證的機遇,加快造地,增加物業供應以控制通脹,便可以讓700萬人的購買力大幅增加,人人都感受得到;另一方面,控制商業租金升幅,亦可以讓更多跨國公司落戶香港,令它們不用擔心一旦兩年租約到期,就被大幅加租,甚至被迫搬遷。這樣對香港的財政長遠可持續性、年輕人的就業機會和上流力等,都大有裨益。那麼為甚麼堅持我們要忍受實質「勁負」回報的外國證卷投資,而忽略人人受惠的香港基礎投資?
今天回首,過往一段時間政府沿用最懶惰、最「hea」的「休養生息」策略,已經被證明全盤失敗。香港只有少數人感受到經濟增長的成果,大眾反而被通脹和租金的壓力迫得難以喘息,看不到有解決辦法,愈來愈覺得前路是條絕路,更有些人喊著要移民。若有人說「休養生息才是唯一出路」,恐怕不是自欺欺人就是指鹿為馬。
不論下任特首是誰,其施政的重中之重就是徹底明白、並精於公共理財及經濟民生的互動,否則今夕是雞年、或是狗年,我們都會面對同一厄運!
轉載自: 晴報
《說說心理話》身體唔舒服查唔到原因?周身痠痛疲累?可能係患有心身症!點解原生家庭會長時間影響一個人?點樣脫離循環?►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