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1/2016
揮別口號派 還香港增長動力
前美國聯儲局主席伯南克在上周的亞洲金融論壇中提及兩點:⑴過去幾年以至未來,全球經濟都相當疲弱,投資回報甚低;⑵若政策的情理、方向都解釋清楚,讓市場充分了解,市場就會自然調節,令政策取得預期效果。在此悲觀背景下,香港仍在能在過去的黃金五年(2010至14年)創造了10%就業職位,並且將入息中位數大幅提升33%,實在家家受惠。而這當然歸因於祖國的結構性增長,創造了大批對外遊有強烈需求的中產,加上香港本來正確的政策方向,把握了旅遊及相關行業的發展機遇所致。
只顧趕客,打擊旅遊,香港閉關鎖港只會令經濟比這幾天的天氣更冷。
可惜,香港作為國際都會,向來歡迎四方貴客,卻在近年出現清晰強烈的「趕客」信息,令旅客卻步,捨港轉投其他留人處。
要知道市場調節是雙向的,意思是若政策出現錯誤,或出現負面氛圍,市場同樣會調節,加劇這些負面因素的影響。例如,本土派所掀起的歪風,口口聲聲「保家衞國」,「光復」社區,致力趕客。個別媒體誇張、偏頗的報道,加上社交網站的同儕壓力(peer pressure),更為這股思潮火上加油,甚至鼓動激進行為。惡果是錯誤包圍「水貨客」母女、飛腳踢篋等畫面在網上瘋傳,「香港趕客」舉世皆知,內地旅客自然避之則吉。
拉布趕客 經濟淪陷職位流失
但同時,零售、酒店、飲食、進出口貿易及運輸業也因此流失了3萬份工作(4%的職位)。上述行業牽涉130萬人,佔香港就業人數的三分之一。換言之,香港有三分一的工種都很容易受內外經濟表現的影響。
筆者去年便已預期,在趕客潮,加上美元升值的打擊下,香港經濟衰退將無可避免。而IMF更一年內三次下調全球經濟增長預測,未來一年旅遊業相關的職位流失將會倍數增加,裁員潮也會蔓延其他行業。
近年社會上這種「口號派」愈來愈多,加上冠冕的「為民」之名,便為所欲為,例如「為民拉布」、「為民管大學」、「為民找失蹤人口」等。問題是,如今惡果浮現,「為民趕客」的人,是否也應該出來面向群眾,解釋想法,「為民問責」?錯了不是問題,最重要是錯而能改。這也非關面子問題,就正如年初的大跌市便清楚指出,A股的熔斷機制並未能達到預期效果,反而加劇了股市波幅,有關當局便立刻叫停,並向市場道歉。
口號派的通病,就是隨手拿起一個格子(pixel)議題,用響亮的口號疾呼,但再問下一步的計劃,便已無以為繼。這種多口號、多噪音;但少全盤智慧、不理可行性、不理客觀後果的思維,正是現在公共政策討論的最大障礙。
例如,香港已流失4%職位,到底口號派認為要流失多少才足夠?8%?12%?問題是,既然客人被趕走了,第二步是甚麼?第三步是甚麼?而若果趕客的原意並非打擊基層生計,那他們又有何計劃,支援失去工作的基層?隨著香港經濟受旅遊業拖累,他們又打算如何把失去的收入賺回來?難道要取消聯繫匯率,把港元大幅貶值,跟日本搶客?
數據說話 內地遊客貢獻大
無論口號聽起來如何崇高、偉大、正義,卻始終欠缺事實和數據支持。例如,趕客的人有沒有做過「成本效益分析」(Cost and Benefit Analysis?他們說香港應該投放資源吸引非內地旅客,先不說其實旅發局每年推廣開支中,75%已是針對非內地市場。再者,究竟國內遊客是否如本土派想像得那麼「乞人憎」、那麼危險?粗略估計,經留港時間調整(length-of-stay adjusted)後,非華裔人士的犯罪率高出內地旅客五成以上;而內地旅客也似乎和港人一樣尊重港人及酷愛和平,因為港人的犯罪率,其實和內地旅客幾乎相同。
更簡單的比較:每年4,800萬人次的訪港內地旅客,只有92個犯傷人罪;但730萬的本土港人中,卻有1,100人犯傷人罪。而他們對我們的貢獻是所有旅客之最:單是一位國內(非廣東)旅客在港的消費已比其他地區的訪港旅客高50%。換言之,內地旅客明明是風險最低、回報最高的客源,但港人不理客觀事實,無限放大一個內地小孩隨處便溺的畫面,卻無視在酒吧區當街如廁的外國成年人。掛文明口號而鼓吹不文明事情,其實是誰?
當然,筆者也認同香港的容量不足,的確在個別地區造成了一些熱點問題(hotspot issues),而政府在這方面亦應處理得更快更好。但今天,似乎投訴擠迫的人已經絕跡,反而發覺商場人流冷清的人則愈來愈多。但是,又有誰為了數以萬計失去飯碗的基層員工發聲,爭取更多旅客?正如本欄之前強調,「發展經濟」和「支援弱勢」兩者密不可分。口號派一方面趕客,卻同時爭取全民退保。試問閉關鎖港,單靠700萬人的本土市場,如何有足夠資源,支持全民退保?
故步自封 只會被市場淘汰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港人棄如敝屣的寶貴客源,別的地方(如日韓歐美)卻大表歡迎。去年訪日的中國旅客跳升逾倍至500萬人,成為最大客源。他們的消費亦令日本去年旅客消費總額按年飈升70%至2,300億港元,幾乎等於本港零售額5,000億的一半。要知道,「品牌破壞」(brand damage)不是一時三刻可以扭轉。一天沒有新的信息,市場都不會調節。舉個例,匯豐銀行曾考慮把全球總部遷至香港,港人又有否質疑「匯豐是否本土」而反對其搬回香港?香港過去從來沒有這個問題,因為我們向來都是門戶大開、一視同仁的國際都會。但如今,匯豐銀行會否希望把全球總部遷至一個愈來愈戴有色眼鏡、愈來愈背離國際文明、愈來愈本土的城市?
做了分析員廿多年,素來喜歡淡市。市好人人都風光賺錢,市淡時才能分辦出公司、組織、社會的好壞。好公司會因勢利導,適應逆境,令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相反壞公司則會故步自封,不出多久便會給市場淘汰。面對眼前比寒潮更冷的經濟寒冬,全世界都虎視眈眈「外來顧客」這口可以暖和經濟的熱湯。加上未來嚴重的人口老化問題,今天是香港有史以來最需要對外開放,鎖緊每一份可用資源的時候。
香港經過173年的風風雨雨,大小危機多不勝數,是世界上極少數不斷篩選淘汰,汰弱留強後次次持續進步的城市。今天我們來到盛衰關鍵的十字路口,但今次威脅香港存亡的,卻非來自外在的危機衝擊,而是內部衍生的極不開明、近乎「鄉下」、落伍內向的本土思維。
顛倒黑白 社會內部僅餘內鬥
如今,香港充斥著不講道理的口號主義,滿是咒罵、黑暗(full of curses and darkness),陰謀論滿天飛;爭辯的人扭盡六壬醜化對方,挑釁仇恨、製造分化。若讓這種不文明、不顧事實,甚至顛倒是非黑白的風氣繼續主導我們的社會,香港勢必掉進由盛轉衰的深淵,永不翻身。
筆者剛參加一個亞洲協會的講座,當中提及亞洲有440個城市,都宣稱要成為「亞洲國際都會」。這些城市的進步和蛻變,都是存心為社會經濟建立美好未來。除了口號派,每一個港人都應反思,究竟我們「到底想點」?因為,相對於這些充滿陽光希望的對手,我們心中的短視和黑暗,在全球僅有的持續增長之區絕對不會有容身之地。
轉載自: 晴報
樂本健【年度感謝祭】維柏健及natural Factors全線2件7折► 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