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2011
買iBond 抗通脹
早前的文章中我已經提到,本港的通脹問題越趨嚴重。在香港自由經濟的制度,以及一直篤信的「大市場,小政府」方針之下,導致香港政府不能仿效内地政府一樣,以強有力的行政手段去控制生活必需品的價格,壓抑通脹。
不但控制不足,可以預料的是,特區政府剛推出的最低工資政策,以及尚未向全港市民派發的現金六千元,將會進一步加劇通脹,猶如火上澆油。
記得在三月政府宣佈財政預算案,引起一系列風波。不少意見認為政府對市民的支援不足,即使預算案內有發行通脹掛鈎債券(iBond)這個好建議,可適度緩解通脹壓力,然而建議當初還處於醖釀階段,未能完全符合市民的要求,結果財政司要為預算案加碼,推出全港永久性居民派發六千元的措施。雖則令市民多了個錢,但卻變相推高通脹。
當時我和經濟動力的幾位議員,就曾向政府建議,將原本注資於強積金戶口的六千元,轉為抗通脹債券iBond,向市民派發。政府可提供較高息口令市民保留債券,收取利息,減低推高通脹的壓力;而有需要的市民則可賣出債券套現,作應急用途,可謂一舉兩得。但最終政府為求人人有份,永不落空,最終還是改為推出派發六千元現金的建議。
雖則建議未能採納,但iBond依然是一個抗通脹的好方法,在歐美等經濟體系早已經驗証過其效用。然而,政府目前計劃的發債量為50億至100億元,按最低入場費1万元計算,最多可以申請到認購的僅有50萬到100萬人。而且凡是香港居民都符合條件購買,相信有可能又刺激一輪搶購熱潮。
近日金管局與發行債券的銀行和證券商講解iBond的細則和銷售程序。有消息指,債券將以新股發售形式進行,凡香港居民,包括非永久居民都可認購,但不接受以公司賬戶認購,若出現重複申請將被取消資格。
而銷售的方式對於市民來説亦算方便簡單,並不需要進行合適性測試或錄音;若申請人未開設投資或證券戶口,中介機構須依照有關規例及守則要求申請人進行風險分析評估。購買方式簡單,債券由政府派發,息口回報隨通脹調整,都是有利於市民踴躍認購的因素。如若效果顯著的話,希望政府能增大發債量,讓更多市民受益。
【你點睇?】恒指在2024年先跌後升,你點睇2025年港股走勢?►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