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1/2017
【別輕信新聞標題】數字的迷思!長服胃藥3年,胃癌風險增7倍?
這兩個星期一(11月13及20日),香港大學及中文大學醫學院各自都有一項以數據分析為主的醫學研究,透過記者會發布,兩場我都有出席,發現兩項研究有不少共通點,其中一個,就是它們的數據來源,都是醫院管理局的病人電子數據庫(即「臨床數據分析及報告系統」,英文簡稱CDARS)。
在這個「大數據」年代,CDARS確是一個寶藏,港大的論文提及,它包含1995年以來在公立醫院就診的病人資料,數據量十分龐大。一些研究人員曾說,只要懂得挖掘及分析,能找出一些臨床研究以外――即現實世界裏――有意義的關聯現象,為醫學界加添對疾病進程及治療效果等方面的資訊,說不定會改變醫學界治病的方向。
港大那份研究又「加添」了甚麼呢?他們以公立醫院2003年初至2012年底10年間完成幽門螺旋桿菌根除療程的患者為對象,發現以年計地長期服用「質子泵抑制劑」(proton pump inhibitor,PPI)類別的胃藥,與胃癌風險的增加有很大關聯――用的時間愈長,胃癌風險愈大。
研究人員在記者會上提到,香港註冊的「質子泵抑制劑」最少有6種,包括dexlansoprazole、esomeprazole、lansoprazole、omeprazole、pantoprazole及rabeprazole等,無論胃潰瘍、幽門螺旋桿菌根除療程、胃酸反流等胃病,又或長期要服亞士匹靈而有胃出血紀錄的人,均會用上。
因應是次研究結果,他們建議,「質子泵抑制劑」需要用才用,沒有必要長時間服用的,就不要長期用。例如幽門螺旋桿菌根除療程,即兩種抗生素加1種「質子泵抑制劑」,頂多兩星期便完成;至於胃潰瘍治療,也只是6至8星期,潰瘍痊癒後就無須再服。然而,患上胃酸反流,又或長期要服亞士匹靈而有胃出血紀錄的人,則可能要以年計地長期服用。至於消化不良,用不著「質子泵抑制劑」,其他類型的胃藥足以應付。
至於中大的研究,則從CDARS「發掘」當中16.5年的數據,以本港十分普遍的慢性乙型肝炎感染者為對象,找出當中約7%(接近4600人)的乙肝「康復者」作分析。
乙肝「康復者」,指的是乙型肝炎感染指標「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由驗出變成驗不出,皆因免疫系統清除了病毒,聽來是好事。不過,研究人員發現,部分「康復者」仍有患上肝癌的風險,其中以50歲以上的男性乙肝「康復者」最高,5年間罹患肝癌風險有2.5%;相反,50歲或以下的女性乙肝「康復者」,5年罹患肝癌風險為零,但這個研究不能解答5年後的情況。
因應此研究結果,研究人員建議50歲以上的男性乙肝「康復者」,依然要每半年一次接受肝臟超聲波檢查,以及化驗血液中「甲胎蛋白」的水平,一旦有肝癌,希望可及早發現。
港大的研究上星期一發布後,留意到最少有5份中文報章以類似「長服胃藥3年胃癌風險增7倍」為標題。跟朋友討論這則新聞時,她說實在被「增7倍」這個數字嚇了一跳。
「增7倍」確實嚇人。好了,除此嚇人,它其實想表達甚麼?事後請教負責這項研究的港大內科學系臨床教授梁偉強後,我想應該這樣理解才對。
先讀一讀港大的新聞稿:「研究結果發現,……服用PPI的時間愈長,患上胃癌的風險也愈大,即每天服用PPI達一年或以上的患者(與没有服用PPI的患者比較),患癌風險為5倍;服用PPI達兩年或以上的患者,患癌風險為6倍;服用PPI達三年或以上的患者,患癌風險為8倍。」(「服用PPI達三年或以上的患者,患癌風險為8倍」,與「服用PPI三年或以上,患癌風險增7倍」,兩種寫法,意思相同。)
梁偉強以電郵回覆說,新聞稿當中5倍、6倍及8倍的含意,指的是表示風險增加多少倍的統計學量度方法,目的在於顯示:隨著「質子泵抑制劑」的服用時間長,風險也會逐步增加。
如此看來,單單抽出「增7倍」或「8倍」這個數字來報道,不太妥當。只看標題,並不足夠。幸而最少7份(包括2份內容大部分從港大新聞稿「搬字過紙」的報道)內文有上文下理,令意思完整。
其實在記者會上,梁偉強也有交代另一組數字,也許因為不及「增7倍」這個數字般具爆炸性,而且港大無論在新聞稿或簡報上,均沒有強調,所以沒有傳媒報道,那就是從病人個人層面看,每10,000名服用「質子泵抑制劑」的人,每年的胃癌病發率,較沒有服用的增加4.3個個案,即增加0.04%。梁偉強形容,對個人來說,這個病發風險不算增加得太多。
值得一提的是,在12份中文報道中,有8份報道港大的只是觀察性研究,並未能證實「質子泵抑制劑」與胃癌增加有因果關係,這點倒是真的。
利益申報:11月20日中大記者會的兩位講者,俱來自中大肝臟護理中心,而本人自今年年中起,為該中心特約撰稿人。
本欄旨在集思廣益,內容謹供讀者參考,惟不能代替醫囑。如有疑問,宜與您的主診醫生商量,以得出切合您的治療方案。
【與拍賣官看藝術】走進Sotheby's Maison睇睇蘇富比旗艦藝廊!蘇富比如何突破傳統成規?►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