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5/2019
逃犯條例的「安易死」
5月29日在立法會會議上,張超雄議員向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提問,有關政府向晚期病人提供紓緩治療的詳情,其中一條問題涉及「安樂死」。陳肇始回應時表示,安樂死是一個非常複雜且具爭議性的議題,牽涉對醫學、社會、道德、倫理及法律等不同層面的影響。任何關乎生命的課題都必須慎重處理。
所謂「安樂死」,譯自英語的Euthanasia,源自希臘語,原意是「安易(無痛苦的死;即easy death)」,並沒有甚麼「樂或不樂」的意涵。因此之故,美籍華人學者傅偉勳在1984年在一篇討論安樂死的文章,曾建議將它改譯為「安易死」。這可說是一種給予患有不治之症者以無痛楚致死的措施,經醫生和病人雙方同意後進行。
目前醫學界對「安易死」無統一定義,不過在操作層面,主要可分為:主動安易死,即主動為病人結束生命﹔被動安易死,即停止療程,使其自然死亡﹔以及協助自殺,病人向醫生主動要求,由醫生結束其生命。
現時已立法容許主動安易死的國家,包括歐洲的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南美洲則有哥倫比亞。從減除痛苦的出發點作考慮,「安易死」不見得是壞事。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之死,是古代安易死的著名例證。在倫理學上,伊壁鳩魯宣稱快樂是「幸福生活的根本原則」,對死亡問題上,他既反對人們無端恐懼死亡,也反對柏拉圖式的渴求死亡,要求人們生得快樂,死得快樂。臨死時,他坐在一個注滿溫水的銅澡盆裏,要人給他一杯毒酒,一飲而盡,跟著便死去。
另一個著名安易死的案例是上世紀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他在自己其生命最後階段同醫生簽訂「協議」:一旦他痛苦難忍時,就給他注射致死藥劑。後來當他因口腔癌感到痛苦時,真的請求醫生履行了「協議」。
其實「安易死」不僅可用於人的身體,也可用於政治絕症。近日沸沸揚揚的逃犯條例,令港人驚惶失措,群情洶湧,因為它已成為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The Sword of Damocles),源自於古希臘的一個傳說。據說古希臘西西里島有個國王,其中有個朝臣達摩克利斯,特別喜歡奉承他,羡慕他擁有權力和威信。於是國王提議,跟他換一天位置,就可體會身為國王的感覺。結果當達摩克利斯穿上王袍,戴上王冠,坐在宴會廳桌邊,準備拿起酒杯時,突然發現天花板上倒懸著一把鋒利寶劍,尖端差點觸到了自己的頭。瞬間,達摩克利斯只想逃出王宮,愈遠愈好。
逃犯條例就如懸在港人頭上的達摩克利斯劍,說不定甚麼時候甚麼人或物就會斬斷縛在劍上那根細線,讓劍掉在頭上。這條法例潛存各種風險,風險永遠與權力同在,而受威脅的毫無自衛能力,肉在砧板上。對特首來說,她頭上的劍已在搖搖欲墜,進則恐怕民憤譁然,難以管治;退則或會得罪中央,難逃處分。
最佳的處理,自然是讓條例「安易死」,無災無難,一無痛苦,讓所謂「送中條例」,一變而為「送終條例」,方法是由北京扮演執行「安易死」醫生,讓特首戴上「尊重民情」的光環,北京則一改口風,讚揚她愛民如子,理應加官晉爵,如此港人大喜若狂,三贏收場。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