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0/2018
明日大嶼會否成「大白象」?
特首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提出「明日大嶼、發展棕地,土地共享、活化工廈」,其中提出「明日大嶼願景」,是本屆政府的重點工作,將盡快成立直接向特首負責的專責統籌辦事處,就大嶼山整體發展方向提供督導、統籌和監察計劃的規劃及落實,務求讓政策和執行有效對接。
「明日大嶼願景」涉香港未來數十年的整體規劃以及多項大型基建,涉及多個政策局、政府部門和非政府機構,這個計劃涵蓋中部水域交椅洲和喜靈洲附近共約1,700公頃的人工島、以及大嶼山北岸和屯門沿海地帶,包括重新規劃後的內河碼頭區和龍鼓灘等多個發展區;並配以一套全新的運輸基建網絡貫通各區。
如今香港土地供應短缺的問題迫在眉睫,需要有持續的土地供應,而利用填海增加土地需要時間落實,但也不失是未雨綢繆之舉。「明日大嶼」只是願景,香港的房屋政策其實需要多一些短、中期的措施,包括發展棕地、土地共享,活化工廈以及透過公私營合作釋放新界私人農地等。這些措施雖然在施政報告也有觸及,但顯然不夠實事求是,反而花太多篇幅在「明日大嶼」願景的宣揚。
「願景」畢竟容易誇誇其談,如何落實才是重點所在。施政報告所描繪的願景,可提供26至40萬住屋單位,供70至110萬人口居住,其中7成為公營房屋,和34萬個就業職位。而其中一項隱憂,是環保人士所擔憂的,大規模的填海工程,恐或破壞海洋生態,例如影響在該處出沒的江豚,同時水流速度及方向轉變,也可能干擾珊瑚生長。
另一問題是隨著全球暖化及海洋水位不斷上升,利用填海來建造人工島是否好的建議也有待商榷。未來數十年,氣候會愈趨極端,海水變暖、超強風暴越見頻密,已屬常識。如果未來的颱風比最近襲港的「山竹」更厲害,如何疏散人工島過百萬的人口也成疑問。
政府最快於今年底至明年初向立法會申請撥款,以進行研究和設計工作。首階段的填海工程可於2025年展開、2028年會有首幅土地落成,首批單位料可於2032年入伙。據悉,發展時間介乎20至30年。此外,計劃亦會研究興建一條新的主要運輸走廊,以鐵路連接市區,由港島西北連接交椅洲、欣澳及屯門,若從成本效益角度看,粗略估計造價達5000億。
但氣象學家林超英引述資料,認為僅是東大嶼的交通配套,就已經要花7千億,還未計算填海和其他工程。而現時本港的財政儲備只有大約1萬億元,難免令人擔心「明日大嶼」會否耗盡本港儲備而得不到預期效果,成為「大白象」?如今只是賣願景,執行細節仍是霧裏看花,誰人保證填海工程不會像高鐵和港珠澳大橋一樣延期超資,變成超級財政黑洞,吞掉整個香港庫房?
「明日大嶼」最引人深思之處,也許在於這個工程可以成就大灣區的「城際一小時交通圈」。究竟填海最終服務香港還是大灣區,是一個懸念,但如果香港與大灣區融合無間,港人在大灣區出入自如,已不再需要「一國兩制」之下的香港,香港成為「一國一制」下的大都會,這是可以預見數十年後香港的未來。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