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5/2018
母語與普通話
最近有網民發現教育局於2013年在網上教學資源頁面上載一篇文章,由香港中文大學普通話教育研究及發展中心榮譽專業顧問宋欣橋撰寫,題為《淺論香港普通話教育的性質與發展》,文中稱「香港人中絕大多數人的民族屬於漢族。那麼,有關香港人母語的較為確切的表述應該是:香港漢族人的母語是漢語。 」引發爭論。
立法會議員邵家臻於5月3 日的立法會答問大會上提及該文,並問及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其母語是甚麼。特首回答說:「對不起,我不答這麼無聊的問題。 」其後她又說 :「過去一段時間,很多政治問題入侵校園,我相信近日有人為何要無風起浪,就是覺得教育界太平靜,最好引入這樣的議題。」
有關香港人的母語應是粵語還是普通話,其爭論不是始自今日,特首的回應有點像「顧左右而言他」,喪失了一個機會,可讓這個爭論有個了結,一錘定音。對於教育局上載該篇文章,中文大學中文系前高級講師歐陽偉豪就質疑,局方引用從來沒有粵語研究著作的非博士內地學者文章,有矮化粵語的動機。
其後教育局長楊潤雄作出回應,謂香港的小學教育以粵語為主,可見政府立場云云,雖然答得較為隱晦,但已勝於特首的避答取態。其實有關爭論,是詞語界定未夠嚴謹引起混淆所帶來的無謂爭辯。甚麼是「母語」?顧名思義,「母語」是母親的語言,英文稱為mother tongue。任何人都從母胎而出,牙牙學語時,母親所教的語言就是母語,其理至明。
「母語」定義,應是「一個人自幼習得的語言」,通常這是其思維與交流的自然工具,所以母語教學往往是教學效果最好的。現時香港近九成人都以粵語為其母語,無庸爭議。但這只限於港澳地區和廣東省,離開廣東省以外,其他省份的母語各自不同。湖南人的母語是湖南話,四川人的母語是四川話,也是自然不過。
不過粵語又不同其他方言,它有古漢語的痕跡,所以用粵語唸唐詩特別好聽。如今流傳辛亥革命後,國民政府在討論以哪種方言為一國語言,粵語僅以一票之差敗給北京話,這是不確的。事實是,1913年教育部成立「讀音統一會」,以一省一票制投票表決,逐一審定每個漢字的「國音」,成為今日中國統一的漢字讀音,台灣稱為「國語」,其後內地經過修訂稱為「普通話」。
其實從歷史上看,清政府早在1909年已成立「國語編審委員會」,要求將原來的「官話」正名為「國語」,其後為國民政府採納。今日台灣一直沿用國民政府的「國語」說法,而內地則在1955年後,為體現對少數民族語言的尊重,避免「國語」一詞或會帶來誤解,更名為「普通話」,「普通」即「普遍」、「共通」之意。
但內地的「普通話」又不完全等同台灣的「國語」。「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而「國語」的語音系統中沒有「普通話」的「輕聲」和「兒化」,兩者一些詞語的聲韻母相同但聲調不同,兩者的注音符號也相異。
對香港人來說,一貫以來的語文政策是兩文三語,大可繼續以粵語為其母語,同時也應學好英語和普通話,前者是國際語言,後者可以用來與內地其他省份的同胞交流。
【你點睇?】政府擬立法規定所有的士須於車內安裝攝錄設備,你是否認同? ►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