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6/2013
垃圾處理不當便成災
最近,香港社會在擴建堆填區的議題上鬧得沸沸揚揚。根據環境局向立法會提交的文件顯示,香港垃圾成災,快要成為「垃圾圍城」,香港若不建堆填區,不建焚化爐,垃圾問題很難解決。
垃圾是人類日常生活所產生的廢物,排出量大兼成分複雜,處理困難,且會污染環境,影響衛生。事實上,在城市化進程,垃圾作為城市代謝的產物,難免成為城市發展的負擔。如今世界上許多城市都出現垃圾災難。但如果垃圾處理得好,垃圾一樣可以具有開發潛力,成為永不枯竭的「城市礦藏」,而垃圾成災,只不過是「放錯地方的資源」。
當今常用的垃圾處理方法不外回收、堆填和焚化三途。這三種處理方法的比例,因地理環境、垃圾成分和經濟發展而有所區別。理論上,處理垃圾,環保學有所謂3R的概念,第1 個R是Reduce,即減少垃圾﹔第2個R是Reuse,即物盡其用﹔第三個R是Recycle,即循環再用。
以循環再用而論,例如禽畜糞便,可運到堆肥廠處理,所得的堆肥或是出售,或是用來美化環境或種植花卉蔬菜。更有廢料,包括紙張、木板、金屬如鋁、鋼、鐵等,都可循環使用。
據知香港每人每日產生1.36公斤的家居垃圾,相比於其他地區的人均家居垃圾,東京是0.77公斤,首爾是0.95公斤,而台北則是1 公斤,香港可說是同區之冠。這4 個城市以回收方式處理垃圾的比例都相若,約48%,而餘下的52%,其餘城市多以焚化解決,台灣以焚化而不以堆填處理垃圾的比率高達83%,日本也達75.7%。
香港處理垃圾一向沿用堆填方式,不走焚化之路,也許由於興建焚化爐費用昂貴,投資不菲,且其設備精密,操作流程複雜,需具備高技術人員。港府曾選擇在屯門興建焚化爐,但受到屯門居民的激烈反對,其後敲定在石鼓州,可惜環境評估程序仍末完成,整個計劃只有一拖再拖。
香港現有的3個堆填區,分別位於將軍澳(新界東南)、打鼓嶺(新界東北)及稔灣(新界西北);總容量約1.4億立方米。市區則設垃圾轉運站,壓縮垃圾密度後才運到堆填區。雖然垃圾愈來愈多,但港府對擴建堆填區的討論,前後已蹉跎了10 年,如今的垃圾災難已是刻不容緩,而政府向立法會提出三個堆填區的撥款申請,顯然欲濟燃眉之急。
港府欲擴建的三個堆填區,打鼓嶺的擴建面積為70公頃,耗資超過70億港元,從2016年底開始運作,運作期約10年﹔新界西稔灣的擴建面積為200公頃,耗資約90億港元,從2018-19年開始運作,運作期達15年﹔而將軍澳的堆填區,擴建面積僅為13公頃,耗資不過18億港元,但好處在於2016年初便開始運作,難怪港府的撥款申請,首先想攻關的便是將軍澳堆填區,可惜事與願違,遭議員反對而要撤回申請,看來港府要另謀對策,打破這個困局。
垃圾處理不當便成災,而如何處理垃圾是一個環保課題,需要具備遠見。香港在港英政府治下,因為是「借來的地方,借來的時間」,管治從來沒有遠見,如今香港已經回歸,管治再不能見招拆招了。
【與拍賣官看藝術】走進Sotheby's Maison睇睇蘇富比旗艦藝廊!蘇富比如何突破傳統成規?►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