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12/2017
內地與香港之間的情意結
年結將至,今年適逢香港回歸20周年,內地與香港愈來愈密切,彼此瞭解愈多,不同的觀點亦開始出現,現實是香港與內地已經是密不可分,大家是一家人。筆者年中曾撰文提到央視在20周年回歸人物中,筆者是其中一位,另外其中一位是來自演藝界的周星馳先生。
不少朋友看過央視製作的4分鐘精華視頻,頗為感動。其實在訪問後,央視網亦刊登了一篇專訪,內容遠較視頻來得廣來得深,筆者在年結時,將內容分享,希望能將內地與香港之間拉得更近,並將本文作為年度總結。
《央視》從翩翩少年到行業精英 背靠祖國才更有底氣——溫天納
香港的生活節奏之快,往往讓初來乍到的人有點來不及適應。
司機猛踩油門、貨車急速轉彎……在高樓群集、坡道縱橫的狹窄街道,從車窗向外看去,各種印有繁體中文和英文的廣告牌迅速閃過,如同電影裏的快鏡頭,一眨眼下一幀便可能是另一番景象。
同是廣廈千萬間,也只有香港,把這厚重的鋼筋水泥,變成了自己城市的標簽 。
眺望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總會讓人不自覺的聯想到刷刷作響快速飛轉的點鈔機、紅綠之間不斷翻轉跳躍的K線圖,以及穿梭在鍵盤與鼠標之間忙碌的手指和辦公室此起彼伏應接不暇的電話鈴聲。事實上,在香港這個世界級金融中心的著名地標裏,這一切都正在發生。
這裏,在快速改變。
這裏,似乎也一成不變。
在這個踐行時間就是金錢的快速發展的城市裏,卻流動著一種保持了百餘年的獨特節奏。
櫛比鱗次的摩天大樓摩肩接踵,復古破舊的老房子也隨處可見。海味店、雜貨店、老飯館、茶葉莊、典當行等極具生活氣息。
在一直保持著古老懷舊氣氛的香港上環,沿路的不少老店,仍然做著上個世紀的生意。四五平米的老店,經營著老手藝,講述著老故事,正如老片裏描述的那樣,頭髮花白的老店主用手托著腦袋打著盹兒,胸前攤著一份泛黃的賬本,掛著繩子的老花鏡沿著鼻樑耷拉下來。置身其中,恍惚間難免會有一種穿越百年的錯覺。
在這個獨特的城市,摩登與守舊密佈交織,時間與金錢狂熱追逐。
兒時關於這個國家和城市的記憶
作為全球重要金融中心之一,金融業在香港整個經濟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20世紀60年代末,出生於香港荃灣的溫天納,記憶中第一次知道這個概念是在小學的社會課本上。只不過,當時年紀太小,對於香港經濟地位的理解始終比較模糊。
那個年代,他們管老師叫先生,而英語是作為必修課的學科。在他的印象中,當時在香港從事教育工作的人很多都來自上海。傳統教育思想裏的尊師重道,讓他在鞠躬、敬禮、問好的方式中度過了少年的學生時期。得益於此的是,彬彬有禮的紳士風度在他身上一直延續至今。
在他的印象中,第一次隨父母回惠州老家是在改革開放的第二年。那時,出了羅湖口岸,唯一記憶深刻的「高樓」是突兀矗立在口岸對面的大約有五六層樓高的華僑大廈。那個時候使用的證件還是一種叫做「回鄉證」的小本,過一次海關,打一個印章。
從香港到惠州老家,幾百公里的路程,一聲道別,轉眼就是三十年後。
等待有多久,改變就有大。如今,香港居民的回鄉證已經成為中國居民身份證、此時羅湖口岸的華僑大廈也已不再是彼時的瘦弱模樣,那年聽不懂客家話的小小少年如今已成為會講4國語言的行業精英。
首批內地企業赴港上市:磨合之後的雙贏
20世紀90年代,香港證券市場交易品種已逐漸多元化,市場參與者日益國際化,交易手段也不斷完善。而內地股市,本著試得好就上、試不好就停的理念於1989年才開始試點。
彼時的香港證券市場,無疑是內地學習的標杆。
1993年,內地第一批9家企業赴港上市,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青島啤酒。作為首批,當時的示範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
當時在他看來,這些企業基本都是地方性的國有企業,規模和知名度並不是很高。在這個市場化相對較高的環境中,內地企業上市所面臨的問題也逐一顯現。
經歷過封閉保守的計劃經濟,在改革開放的探索中成長起來的國企,那個時候顯然還不能很好的適應香港市場國際資本的需求。
「企業資產裏所承擔的職工托兒所、幼兒園、醫院甚至飯店等等社會責任,很明顯會拉低財務表現,在那個年代,特別是國際資本市場,是不能夠理解這種社會需求的。」他回憶到。
最終,經過多番較量,在啓動上市工作之前,這些非盈利性項目都以各種方式被一一剝離。
這是一場資本的較量,也是兩種思想的角力,更是中國企業通過香港走向國際市場抽絲剝繭的自我革命。
香港回歸之前,在不可阻擋的市場化洪流中,兩地金融市場於磨合中開啓了一條全新之路。在他看來,這是一個雙贏的結果。
於他自己而言,作為首批參與內地企業赴港上市的投資銀行專家,頭9家企業的成功上市奠定了他在以後兩地金融市場交流互通中的行業先行者地位。
香港回歸20年 兩地風雨同舟共進退
20年前,香港回歸那一天的大雨,讓所有人記憶深刻。晚上,一家人靜守電視旁,等待直播的開始。這是祖籍內地的父母親期盼了一輩子的大事情。而對於溫天納來說,這或許是一份遲到多年的關于英國留學期間的自尊和底氣。
「6月30日那天,廣播電台一直在播放英國國歌,電視報紙媒體上到處彌漫著送別的氣氛。但是很快,這些複雜情緒被一個新時代到來的激動和喜悅一掃而光。」香港回歸,這個城市迎來了歷史性的時刻。
然而,香港慶祝回歸的喜慶氣氛尚未消散,國際資本市場已經暗潮湧動,黑雲壓城。
1997年7月2日,亞洲金融風暴突然席捲泰國,泰銖貶值。不久,這場風暴便狂掃馬來西亞、新加坡以及中國香港等地。
當時正在處理企業證券融資及債務融資工作的溫天納,已經明顯感受到了市場變化,「銀行利率大幅飈升,以東南亞業務為主的不少企業陷入了財務困境,瀕臨倒閉。大部分投資者單方面看跌港元及港股,所有人的信心均非常脆弱。」身處風暴中心的他,再次回憶仍心有餘悸。
香港實力看似雄厚,但規模太小,若單獨對抗,必定會輸。他說,「關鍵時刻,中央政府多次發表聲明全力支持香港,並堅決保持人民幣不貶值間接支持港元,起到了絕對的重要性作用。同時也對國際炒家的瘋狂進攻敲響了警鐘,使他們清楚的知道,對手不是一個香港,而是整個中國。」
作為親歷者,最深的感觸就是,背靠祖國,才有了香港放手一搏的堅定信心和十足底氣。這是不容置疑的。
最終,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香港全身而退。
如今,紫荊花開20年。
從人民幣股票發行、到滬港通、深港通的開啓,他參與見證了香港與內地金融市場互聯互通的不斷推進。
對於未來,他信心滿滿。香港作為中國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一直在不斷擴大。即將開啓的債券通無疑是中央政府推動香港金融業發展的又一舉措。
也許很多人覺得國際化就代表著更多的歐美資金。然而,在他看來,並非絕對。
從一個專家的視角看去,他認為,在過去的這二十年,特別是1997年亞太金融風暴後,中國的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國際影響力也在快速擴大,人民幣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已不可小覷。
20年後,在中國以及人民幣國際化穩步推進中,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毫無疑問得到了有力強化。
隨著一帶一路合作倡議的展開,香港也將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用他的話來說,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長線投資機會。
采訪結束,他低頭看了看表,即將趕赴下一個會議。
在這裏,不管哪個階層,勤勞仿佛是唯一能讓人保有安全感的東西。他苦笑著說,從早上醒來到晚上一兩點睡覺,這期間腦子基本是歇不下來的。
在這個特殊的行業,賬面上跳躍的每一個數字和標點,甚至圖表上的每種線條和顔色都有著一髮千鈞的重量和意義。
於他而言,當壓力成為一種習慣,便不會覺得可怕。
《說說心理話》說說心理急救:遇危急事故應如何面對?點樣正確提供情緒支援?講錯說話容易造成二次傷害!►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