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7/2010
內地如何看待香港和台灣?
現在的香港和二十年前的香港相當不一樣,當年香港主觀和客觀的優勢在大中華區甚至是全亞洲是相當突出,遙遙領先的,當時不少人認爲香港的優勢是沒人能追上的。
儘管現在的香港依舊有發展優勢,但是中央政府政策上的支持卻成爲了最大的發展動力。
舉個例子,近期香港的銀行股在投資市場受到追捧,主要是因爲國家確定了香港發展人民幣離岸中心的地位,人民銀行更和香港特區簽訂了相關的協議。現在的論調更明確表示,認定香港作為人民幣離岸中心與上海作為在岸中心的分工。
不過,在上海和香港兩地在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中的分工定位,卻是經過中央政府長時間的調查和研究後才拍板的,這也說明了如今香港的優勢並不明顯,同時香港的地位其實是不斷在下降。
筆者的投行生涯橫跨兩個時代,即是1997年前的殖民地時代和1997年後的特區時代。由於工作和市場的需要,筆者和兩岸人士也保持接觸,瞭解到部份內地朋友如何看待香港和台灣。
筆者先談香港,在交流的過程中,你會發現內地朋友對香港的態度主要可分爲兩種:第一種是香港值得學習;第二種是香港不外如是。這兩種意見主要涉及兩個不同的群組,第一組是「70前」,第二組是「70後」。
第一組是在1970年以前出生的一代,他們的成長,或多或少會接觸過香港回歸前的事物,見證過香港最輝煌一面。這一代人在香港回歸前,已經是懂得思考的成年人,在他們的腦海中,香港屬境外之地,國際化的形象非常突出,很多香港經驗都值得學習,特別是在金融領域。他們心裏面對香港還存有絲絲的「敬意」。
第二組是在1970年後出生的一代,他們成長於中國開始崛起的年代,香港的地位慢慢過渡成爲中國的特區,在這一代人心裏面香港是中國的一個城市,港人是十三億人口中的一員。由於他們認爲香港是在祖國的支持下才能取得現有的繁榮,香港經驗不外如是。
兩組人態度截然不同,這是相當有趣的對比。不過,隨著時間推移,第二群組的人們將越來越多,也慢慢成爲主流觀點。
我們再談談台灣,筆者在內地從事金融業的朋友其實甚少提起台灣,最多也只是討論一下當地的政治形勢。其實在內地生活的台灣人真的不少,但是筆者認識之從事內地金融業務的台灣朋友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在內地客戶面前均沒有特別強調他們來自台灣的背景,反而會說自己的祖籍是福建泉州人。如果不是聽到「台灣國語腔」,我們也會以爲他們真的是福建泉州人。
從金融市場方面,除了QFII等相關概念外,他們對台灣市場認識不太深。在一年前的今天,筆者在自己的著作《納論中國投資大趨勢》中提到:「由於兩岸相關金融監理備忘錄(MOU)將出台,筆者估計內地不少金融機構將率先到台灣成立辦事處。其後,兩岸將會啟動貨幣清算機制。最後,內地銀監會、保監會及證監會主席也會與台灣金管會高層將完成銀行、保險及證券多項金融監理備忘錄的簽署。由此可見,在中央政府的推動下,兩岸的金融機構於在未來後將有更大的合作發展空間。估計台灣將更依賴內地,兩岸人民交流將更爲頻繁,而香港的兩岸仲介角色也將慢慢消失,兩岸對香港的印象也將會持續退色。 」
上述預測是筆者一年前的看法,一部分的內容已經成爲事實。當然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香港褪色的過程有望減慢,不過若要完全扭轉劣勢,香港必須自我反省,努力創新維持競爭力。
以往內地年青人受到港台流行文化的影響,一般人對港台口音的普通話特別受落。但是到了現在,在商業場合,如果香港人普通話不夠標準和地道的話,勢將影響溝通,引來的將不是羡慕,而是無限的問號。
樂本健【年度感謝祭】維柏健及natural Factors全線2件7折► 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