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5/2016
解讀「權威人士」
「權威人士」,是周二時,市場人士的話題。有人問我知不知權威人士為誰?我謂,不會是馬克思,也不會是毛澤東,但管他是誰,《人民日報》也放之在頭版,就已夠權威,一定要細讀,打聽是誰,只是八卦;解讀,才是關鍵。
「權威人士」的分量看圖一、圖二,便知。今次「權威人士」又發功,周一,《人民日報》刊文,同日中國股市和商品市場血流成河(圖三),如果大家不明為何上周五,港股升,但A股都跌破3000點的話,唯一解釋可能是有人在上周五,已知悉,「權威人士」訪問會在今周一見報,故及時逃逸。「權威人士」的淡壓在昨日似見收歛,因為有傳國家隊入市,故滬深昨升3.5%,上證綜合升0.48%,只上海B股跌1.46%。
彭博對《人民日報》這篇報道的評價是,暗示了中國不應該放鬆貨幣政策以支持經濟增長。
股匯樓不能工具化 回歸基本
筆者認為彭博看不透「權威人士」之意。
該權威人士的講話要點大意為:
在現實情況下,要徹底拋棄試圖通過寬鬆貨幣加碼來加快經濟增長、做大分母降槓桿的幻想。
我們明確了股市、匯市、樓市的政策取向,即回歸到各自的功能定位,尊重各自的發展規律,不能簡單作為保增長的手段。
中國經濟潛力足、韌性強、回旋餘地大,即使不刺激,速度也跌不到哪裏去。
不能,也沒必要用加槓桿的辦法硬推經濟增長,免用「大水漫灌」的擴張辦法給經濟打強心針,造成短期興奮過後經濟愈來愈糟。
綜合判斷,中國經濟運行不可能是U形,更不可能是V形,而是L形的走勢。這個L形是一個階段,不是一、兩年能過去的。
對那些確實無法救的企業,讓關閉的就堅決關閉,該破產的要依法破產,不要動輒搞「債轉股」,不要搞「拉郎配」式重組,那樣成本太高。
民生證券研究院執行院長管清友在某券商電話會議上,對人《人民日報》權威人士談當前中國經濟的相關問題進行了解讀。管清友認為,股市、匯市、樓市不能工具化,要回歸各自定位,這種思路還是第一次提出。
這篇訪談,可以這麼說,肯定是代表中央層面最高層的意見,大家不用懷疑。它的貫徹執行,力度也是最大的。通過《人民日報》、《新華社》發布社論、整版訪談,也是確定大政方針的基調,也是我黨一貫的工作方法。
「對股市而言,去工具化意味着股市將恢復其基本功能,而不是通過人為政策進行干擾」。未來,股市將立足於恢復市場融資功能,充分保護投資者權益,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加強發行、退市、交易等基礎性制度建設,切實加強市場監管,提高信息披露質量,嚴厲打擊內幕交易、股價操縱等行為。
只要不是再現股災 難有救市
管清友認為,股市的基本功能是融資,至於指數的漲跌,只要不發生去年6月股災的情況,不會出現人們期待的救市。
為甚麼說彭博看不透「權威人士」之意?
去年五月,今年一月,權威人士也有講過不能靠槓桿,但之後每當市大跌,例如今年一月的熔斷暴跌後,中央不也是放大水救市?讓樓市出現小陽春?中國的領導層今時是按天候辦事,該出手便出手,但亦一再表明,盡量不干預(出手),今次是再再申明而矣!要再再申明,是要投機者知道,不要炒,要實幹,故今次講了:
⑴「保人不保企」(僵企該執笠破產,但人不能失業,僵企「該斷奶的就斷奶,該斷貨的就斷貨」。)
⑵「樓是要來住」(弦外之音是不是要來炒)。
⑶資源大省要丟掉幻想,不要做夢,以為可以「停留在原處等着熬着」,「指望着甚麼時候『風水輪流到我家』」,「嘗到苦頭,汲取了教訓,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辦了」。
⑷「樹不能長到天上,高槓桿必然帶來高風險」,「讓老百姓儲蓄泡湯,那就命了」。
以上所述,分明是叫不准炒,阿爺態度是:「投資擴張只能適度,不能過度,決不可越俎代疱,主次不分」,因此要輸血的不會只輸鹽水,只用輸鹽水的,也不會輸血。對投資者言,怎應對好?明天續。
轉載自: 晴報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