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4

香港百年建築的好人好事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馮永基

    馮永基

    熱愛建築及水墨,曾為香港十大傑出青年及十大傑出設計師。現為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客席教授;藝術博物館、活化歷史建築、海濱事務等諮詢委員會委員及西九發展委員會委員,為推動建築與水墨的毅行者。

    建人見緻

  在香港,有私人業主願意把舊建築保留下來捐贈社會,實在難能可貴,或起碼把拆卸的組件重用重置,是極少數建築師有這顆心,甘願自找麻煩。

 

  香港地價太高,建築師亦處於被動位置,「好人好事」情况並不普遍,值得我們分享一些案例:

 

  過去先後有兩宗市民提議捐贈給政府的善舉,分别是「龍圃」及「李小龍故居」,最終因為業主有額外要求致胎死腹中。雷家後人把雷春生堂捐贈給政府沒有節外生枝,藉著發展局的「活化歷史建築計劃」而變身為香港浸會大學中醫部,是難能可貴的義舉。錦上添花是,負責活化的建築師AGC Architects能尊重舊建築的態度,以盡量原汁原味手法設計,彰顯那年代的特色與風格。

 

  美利樓本位於中國銀行新總行的地塊,因賣給中銀而被迫搬遷。雖然美利樓經常鬧鬼(因日治期間用作集中營),卻因為曾是英軍行政機關的歷史意義,港英政府決心覓地重建,並着政府部門為其提供方案。由於要逐塊建材重組,乏人問津;適值房屋署正渴求有「廉租屋」以外的設計項目,願意接手重建;並利用在赤柱興建馬仔坑村之便,費很大心力,終於把美利樓的石塊重新組裝,成為優雅的赤柱旅遊中心。

舊卜公碼頭遷移至赤柱

  卜公碼頭原本位於前中環郵政總局外,因填海而遭拆卸。至於何故重現於黃大仙摩士公園?據悉是負責摩士公園的外籍建築師認為,拆卸後的卜公碼頭結構完整,可以重用於摩士公園,成為涼亭。2006年,筆者有幸參與赤柱海濱的重建工程,與房屋署及旅遊事務署共同研究再把卜公碼頭搬到美利樓範圍,打造成為有歷史元素聚集的旅遊海濱。事缘英軍佔領香港初期,最先是落户赤柱,因環境不適應才遷往中環。所以,美利樓與卜公碼頭的相繼遷至赤柱,算是有點歷史淵源。

舊郵政總局石柱

  中環郵政總局被清拆,是因為讓地鐵公司建中環站 (即今天的環球商場),亦是最為市民詬病的不幸選址,令這座最精緻的維多利亞式建築無法保留下來。感謝當年的梁昌先生買下四根科林式石柱 (Corinthian column),轉送到大埔嘉道理農場,作為現今景點。

 

  上世紀的名建築師甘洛 (Eric Cumine)先生是一位愛護建築的有心人。據知他在清拆牛奶公司及上海商業銀行的舊建築時,花了大筆費用把數十根主要是多立式的石柱重用於兩個位於大埔的項目。一個是他的私人大宅,另一名為輝樹別墅的私人屋苑。前者,因兩度重建而被新業主棄掉;筆者曾聯絡新業主的代理人要求保留但不成功。後者,仍有八根放於屋苑泳池旁及花園內。相信那裏的業主,已不清楚石柱的來龍去脈了。

 

  還有數件歷史建築遺物得到照顧。原座落怡和公司的石門廊,現重置於雙魚河的馬會渡假村正門。東亞銀行的一對科林式石柱仍矗立於新厦的大堂。位於律敦治醫院(前海軍醫院)的一對有舊式魚雷紋飾柱頭,不知何故,只餘一樽。最傳奇是余仁生的石柱故事,留待下回再續。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

我要回應
You May Also Like

版主留言

放大顯示
名廚食譜
Fall in Fall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