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6/2014
玉沁
玉器在中國有逾五千年歷史,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如紅山文化遺址(現今內蒙古自治區)、良渚文化遺址(現今浙江省杭州市一帶)曾出土大量玉器。商王武丁「諸婦」(嬪妃)之一的婦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玉器收藏家,其在河南省安陽市小屯村西北,殷墟宗廟宮殿區附近墓葬發掘出土的玉器多達755件,是商代墓葬中,出土最多形態逼真、栩栩如生、工藝水平最高的陪葬品的墓葬,其中大部分是立體或浮雕的人像和動物。
收藏玉器是一門大學問,要學懂收藏必須跟隨老師,學懂分辨玉材、造型、時代特徵、車工、沁。懂得看沁,或者正確地說,有眼力分辨得出真沁或假沁是收藏古代玉器的先決條件。
良渚文化 玉琮 (原色深綠,受熱處變灰白色)
生而佩玉,死後以玉殉葬,原是古人的習俗。古代玉器無不入土。陪葬的玉器深埋地底,年深日久,附近的礦物質,便漸漸滲透到玉裏,使原來的玉色和玉質產生了變化。如土中含銅,玉就會受沁,變成綠色。如受水銀沁入,玉色呈黑色。如受血或硃砂沁入,玉色呈紫紅色,而沁是滲入或吸收的意思,所以就將這種變化稱為受沁。出土古玉中,有受一色沁的,也有二色,三色,四色,同時沁在一塊玉上,也有各種巧沁花色,產生不同紋理變化。古玉入土越久,受沁越深,所以入土重出的玉,沒有不沾顏色的。日本的濱田青陵氏就曾經考證說明,「從土中發掘的玉,因為受到土中的酸化作用,玉的表面就會產生分解,裂痕循著玉石的脈絡而深入到內部。因為含有鐵質的酸化,就會變成琥珀黃,或者變化深褐色,也有的時候會變成黯黑色。」這裏所指的玉,指白色的玉,在受沁之後,可能會變成三種不同的顏色。如果是其他顏色的玉,那麼在受沁之後所變的顏色,也一定是玉器的本色,再加上黃、褐,或者黯黑色,所產生新的色澤,自然又不會相同。
新石器時代 四牙玉璧 (土沁嚴重)
有硏究玉沁的學者認為,水銀是一種比重很大的金屬,極易流動,灑到地上就看不見了,因為它極易鑽到各種縫隙裏去。就是把玉器放在盛滿水銀的容器裏,玉器也只會飄在水銀上,水銀也不可能沁到玉器裏去。就是沁到玉器裏去,玉器的沁色也只可能是紅色或近似紅色。不可能是黑色的。他認為人們經常可以看到局部是黑色的玉,這種局部黑色的玉常被人誤認為是水銀沁,其實是因為玉材含有石墨。但老一輩墨守成法的收藏家不信服任何科學論證,只會抱殘守缺,堅持黑色的玉就是水銀沁。
良渚文化 獸面紋玉飾 (露雞骨白,亦稱起灰)
古玉中的雞骨白是古玉中難得的一種,它的顏色雖然已變得好像煮過的雞骨一般,但仍沒有失去其溫潤的光澤。火燒過的玉則不同,它也變成了白色,但乾枯得像一塊石灰,沒有一點潤澤的感覺,這種便不能叫它雞骨白,二者一看便能分別出來。古代殉葬的玉入土的年代久遠,受到地熱的影響,於是發生了變化。由於埋葬岩層的不同,由玉器表層深入玉理的變化也不盡相同。
筆者認識的玉器收藏家,水平參差,其中一位英籍名醫收藏古玉幾十年,幾百件收藏品中沒有一件是真品。他有一個特色,就是用顯微鏡看古玉的表面和內裏的沁,當然是愈看愈真。其實,分辧沁的真假不能只靠顯微鏡、放大鏡,主要是靠經驗。經驗從書本上學不來,要靠老師從旁指點,從頻密的買賣中累積而來。
順帶一提,有些玉器商人在空閒時用豬鬃毛牙刷不停地刷玉器的表面,以為這樣做可以為新玉增加一層皮殻、造舊;或用手不停捽玉,以為可以捽出一層包漿,想法真是令人費解。
樂本健【年度感謝祭】維柏健及natural Factors全線2件7折► 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