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3/2020

卡繆《鼠疫》:別讓絕望成為習慣,儘管明知無法戰勝「疫情」,也不能放棄!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李怡

    李怡

    1936年生,1956年開始寫作及編輯生涯,至今逾50年,任《七十年代》(後改名《九十年代》)總編輯28年。50多年來不間斷地在報刊寫小品文和政論,編輯和寫作均秉持忠於自己、質疑權貴、就事論事、不怕獨持異見的原則。近年有《細味人生100篇》《閱讀人生100篇》《感悟人生100篇》三本新書。

    一分鐘閱讀

  上次介紹法國作家卡繆的經典作品《鼠疫》,今天談談他在《鼠疫》中的一句話。這句話給我印象最深,可視為全書主旨。這句話是:

 

  「習慣於絕望比絕望本身更加不幸。」

 

  阿爾貝‧卡繆(Albert Camus),1913年出生於北非的阿爾及利亞,1960年在法國車禍驟逝。法國小說家、散文家和劇作家,存在主義文學大師。他在作品中深刻地揭示社會的荒謬存在,人在與社會疏離中的孤獨,個人與自身的日益異化,以及罪惡和死亡的不可避免。1957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是有史以來最年輕的獲獎作家。獲獎頌詞指他「因熱情而冷靜地闡明了當代向人類良知提出的種種問題」。著名作品有《異鄉人》、《鼠疫》、《墮落》、《快樂的死》、《反抗者》等。

 

  絕望,通常是指因所處環境令人覺得無路可走,又或者你認為所有行動都是徒勞,失望達到頂點時,所產生的極端情緒。表面意思與希望相反。但魯迅說過,「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虛妄,是不真實、不存在的意思。絕望和希望都不是真實的存在,因此都屬於虛妄。但人在絕望中要生存下去,還是會掙扎,會奮鬥,會或多或少抱著希望的。比如在瘟疫中面對大量死亡,會覺得再怎麼努力都無法戰勝瘟疫。於是絕望。但卡繆說,再怎麼絕望,都不能夠讓絕望成為習慣,也就是不能夠放棄,儘管明知無法戰勝疫情,或疫情所象徵的東西,比如法西斯統治,或生活的荒謬,現實的不公。你儘管不能擊倒它,也不能讓它成為習慣。絕望,是不幸。但更加不幸的是讓絕望成為習慣。

 

本文摘自香港電台第一台 (FM92.6-94.4) 李怡主持的《一分鐘閱讀》。該節目逢周一至周五播出,並存載於港台網站 (rthk.hk)。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特朗普指不排除使用武力奪取格陵蘭及巴拿馬運河,你認為言論會否加劇美國與盟友間的不信任?► 立即投票

我要回應
You May Also Like

版主留言

放大顯示
精選影片
Jazz Up Your New Year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