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11/2017

承認歷史的悲傷之牆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李怡

    李怡

    1936年生,1956年開始寫作及編輯生涯,至今逾50年,任《七十年代》(後改名《九十年代》)總編輯28年。50多年來不間斷地在報刊寫小品文和政論,編輯和寫作均秉持忠於自己、質疑權貴、就事論事、不怕獨持異見的原則。近年有《細味人生100篇》《閱讀人生100篇》《感悟人生100篇》三本新書。

    一分鐘閱讀

  俄羅斯儘管沒有在十月革命的100週年舉行官方紀念活動,但在100週年的前幾天,即10月30日,就在莫斯科樹立了一個巨大的名叫「悲傷之牆」的青銅雕塑,俄國總統普京出席了立碑儀式。

 

  紀念碑整體是一座弧形的牆,形似一把巨大的鐮刀,由許多參差不齊、面目不清的人形構成,極具震撼力。設計者是雕塑家弗蘭古梁(Georgy Frangulyan),他說,這個設計的含義是,一個壓迫性的國家機器像割草一樣扼殺了許多無辜的受害者。在牆中間有一些縫隙,他希望人們能夠走進去,用自己的肩膀親身感受歷史的重壓。「它表現的是情感,是恐懼和憂慮,它描繪的是所有那些被無情抹去的生命。」

 

  蘇聯於1991年解體。普京在立碑儀式中說:「已經25年了……對於我們所有人,對於未來的世代來說,了解並記住我們歷史上這一悲慘時期是非常重要的,當時各個階層、全體人民……都遭遇了殘酷的迫害……每個人都可能以杜撰的、荒唐的罪名被指控。幾百萬人被控為『人民的敵人』,被槍斃或遭受精神折磨,飽受監獄、集中營和流放之苦。這段可怕的過去不能從民族的記憶中抹去,尤其是不能以任何方式、以任何最高的所謂人民的利益為名而正當化。……」

 

  據統計,在1922年至1953年斯大林統治期間,因集體農業造成的飢荒及大清洗所導致的非正常死亡數字達2300萬。斯大林的名言是:死一個人是悲劇,死一百萬人只是一個數字。

 

  樹立了「悲傷之牆」,至少意味對過去那段濫殺無辜暴行的否定。弗蘭古梁說:「總會有些人不想承認過去的歷史,但我希望有了這個紀念碑,這種人將會愈來愈少。」

 

  本文摘自香港電台第一台 (FM92.6-94.4) 李怡主持的《一分鐘閱讀》。該節目逢周一至周五播出,並存載於港台網站 (rthk.hk)。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

我要回應
You May Also Like

版主留言

放大顯示
名廚食譜
Fall in Fall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