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4/2017
年輕世代的特質
今年的文憑試中文科有以下題目:
「以下哪一個詞語最適合形容青少年時期?
迷惘 反叛 寂寞」
儘管這三個詞不能說是負面形容詞,而且也反映了年輕人的部分特質,青年人的反叛是任何社會都存在的。19世紀美國作家畢撤爾(Henry W. Beecher)說過:「如果一個國家的年輕人保守,這個國家就敲起了喪鐘。」
年輕人也一定會有迷惘、寂寞。但為甚麼試題沒有提供正面的形容詞,比如:熱情、大膽、進取、敢冒險嘗試、沒有包袱等等呢?是否擬題、審題的考評局高層,都沒有看到青少年有這些正面特質?
然而,現今的青少年,確實有一些特質,是老一輩的人不能理解以至不能認可的。成年人與年輕人的隔閡,不能單從任何一方的角度去看。難以理解今天的年輕人,並非只是香港才有,這問題是世界性的。
「一分鐘閱讀」曾經介紹過一本叫《最後吃,才是真領導》的書,作者賽門.西奈克(Simon Sinek),是備受推崇的關於領導力的演說家,最近他有幾段談論千禧世代職場問題的影片,在網絡上熱烈迴響。他剖析現在的企業和主管認為這一代年輕人「難搞」的原因。他說,「這是個自信不足、不懂得跟人互動、缺乏能力應付壓力,又很沒耐性的世代,」問題不僅在於年輕世代本身,還在於大部分「不關心員工成長的企業環境」,把年輕人放到這樣的環境中,「結果肯定不好。」
去年底,西奈克在英國皇家學會演說,台灣《天下》雜誌三月翻譯刊登。
年輕一代,美國人稱他們是千禧世代,我們叫他們「80後、90後」,全球各地,二、三十歲的年輕世代正逐漸成為職場主力。
西奈克在去年底的演講中說,每次他演講或開會,一定有人舉手問他年輕人的問題,顯然大家都覺得,這個世代很難管理。他們視一切為理所當然、自我中心、懶惰。西奈克認為這是個很不公平的標籤。
西奈克認為有四個因素,造就了今天的千禧世代:父母的教養、新科技、缺乏耐心,以及工作環境。
首先,這一代年輕人都是教養策略失敗下的產物,從小就被父母不斷灌輸,自己有多麼與眾不同、想要甚麼就可以得到甚麼。
當他們畢了業開始工作,很快就發現,原來自己並沒有那麼特別,不能想要甚麼有甚麼。許多年輕人的自我形象整個崩潰,自信開始動搖。跟以往的世代相比,他們成了低自尊、低自信的一代。
其次,他們是從小用Instagram、Facebook等新科技長大的一代,很會「過濾」真實的自己,只呈現他們想要外人看到的一面。研究證明,人們使用手機、社群媒體時,大腦會產生一種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也就是當你達成目標、打贏比賽時,腦內產生的快感。當我們的手機響起,腦部就開始分泌這種化學物質。心情不好的時候,我們喜歡傳十個簡訊給十個朋友,只為了得到一個回覆,讓自己開心。
事實上,多巴胺也正是抽煙、喝酒、賭博時,讓我們感到興奮的物質,非常容易使人上癮。我們對抽煙、喝酒和賭博設有年齡限制,但對社群媒體和手機卻完全不設防,這非常危險。
整個年輕世代,藉由社群媒體和手機,得到多巴胺帶來的愉悅感。這種對新科技的上癮,會導致人際關係崩壞。也就是說,這個世代在成長過程中,並沒有學會與人互動。在往後人生中碰到真正壓力時,不懂得如何跟人求助,而是沉迷於行動裝置和社群媒體。很多人的自我價值完全建立在有多少Follow、多少個Like,要是有人Unfriend,就會深受打擊。他們的友誼都很膚淺,因為他們不曉得如何建立深度、有意義的人際關係。
第三,他們成長在一個追求即時滿足的時代。
想買東西?上網買,隔天就到貨。想看電影?直接上網看。每天一集的電視劇,不用追,一次全看完。就連想要約會,手機也可以幫你配對,你不必學習如何與陌生人社交。即時滿足的概念,讓人變得沒有耐性。西奈克說,他曾跟一些非常聰明、工作也認真的小夥子聊天,「做得怎麼樣?」「我想辭職。」「為甚麼?」「在這裏無法發揮。」「可是你才來八個月。」 這就好像是,他們站在山腳下,抬頭便看得到山頂,他們沒看到的是眼前這座山。我不在乎你用甚麼方式上去,但你就是得花功夫上去。他們常把工作滿意度視為一種尋寶遊戲,不斷更換工作,尋找想要的滿足感。
但滿足感不是找一找就有的,你必須有耐心,每天去努力,去享受與人合作所帶來的充實感。 所以,過程才是最重要的。爬上山頂的過程會很辛苦,唯一的方法是尋求他人協助,但如果你沒有學會與人互動的能力,必須獨自一人爬山,那麼,這個過程就會變得異常艱辛。
年輕世代的成長背景造成他們的性格缺陷,而工作環境並沒有因應今天年輕人的特點予以關懷,反而對他們有不良影響。
今天的企業文化受到「股東至上論」的影響,企業關注的是數字和短期獲利,而不是員工。
當我們把這個自信偏低、缺乏社交技能、缺乏承壓能力,又很沒耐心的年輕世代,放到一個不關心員工成長的企業環境中,不只對企業不好,更會打擊一整個世代的年輕人。所以,這是企業的責任。千禧世代會變成今天這樣,有他們的成長背景,但是,面對這個世代,企業不能抱怨,必須幫助年輕人建立信心,教他們學會耐心,學會社交技能。然而,大部份企業都不關心這個問題。有哪個公司敢說,他們的領導人把員工的成長看得比公司的成長更重要?有多少公司真的會幫助員工學習溝通技巧,學習如何傾聽? 建立偉大的企業文化,不能靠短期的激烈改革,而要有長期的一致性。就像想減肥的人,上健身中心一次狂操9小時是沒用的,但你如果天天鍛鍊20分鐘,一定有效果。
從小處做起,持續不斷去做。例如,開會前,大家都坐一起等開會,於是每個人都在低頭看手機。能不能開會不帶手機,讓大家講講話?「聽說你媽住院了?」「對啊,她現在好多了,謝謝。」這就叫做建立關係,看起來沒甚麼,但長時間下來,你慢慢會發現,你可以信賴和愛護你的同事、上司,你會相信,一旦遇到問題,他們將是你的後盾。我們應該幫助年輕人,讓他們成為組織一份子,並獲得被他人關注的滿足感。這樣做,最終企業也將獲益。
本文摘自香港電台第一台 (FM92.6-94.4) 李怡主持的《一分鐘閱讀》。該節目逢周一至周五播出,並存載於港台網站 (rthk.hk)。
樂本健【年度感謝祭】維柏健及natural Factors全線2件7折► 了解詳情